时常有人以貌取人,尤其是针对那些外表不出众的跨性别女性进行外貌羞辱。更令人痛心的是,社群内部竟也有部分人群持有偏见,认为这些外貌不出众的跨性别女性会“给社群带来更多负面关注”。
这些人往往以“世上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为借口,对他人进行外貌攻击。他们列举了许多外貌改造的例子,坚信“虽然人的长相和天赋无法选择,但外貌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塑造”。甚至用诸如“某某某曾经是个三百斤油头国男大胖子,通过不懈努力减肥和医美手段,最终变成大美女”这样的案例,来否定那些外貌平凡的跨性别女性的存在价值。
当提及“许多遭受家庭暴力和校园暴力的人没有条件去改变自己的容貌,也并非每个跨性别女性都有能力打扮自己,国内初高中还有强制剪板寸的校规,家暴现象也屡见不鲜”时,这些人又会搬出所谓的“隐忍努力论”,认为年轻时应专注于学业,等挣到钱后再考虑跨性别问题也不迟。他们甚至用“某某某四十多岁才开始跨性别,最终也成为美丽女性”的例子来佐证这一观点。
然而,这些人却忽略了每个人所处环境和条件的差异。无论是“努力改变外貌”还是“在条件不允许时隐忍读书,待日后再跨性别”,这些都需要一定的前提:比如有足够的行动力、健康的心理状态以及较轻的性别焦虑。而且,这些行为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有些人为了救助他人,不惜牺牲自己的外貌形象,以换取家庭和工作上的经济支持。
每个人的性别焦虑程度各不相同,有人可以熬到三十多岁再做出改变,但也有人可能因无法承受压力而选择结束生命。此时,再去指责他人“不懂隐忍”或“不愿努力改变外貌”,无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关于社群名声问题,我们确实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成员。在彻底摆脱原生家庭暴力之前,我们可以选择在网络上隐藏自己的真实外貌,避免发布露脸照片。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外貌羞辱都是最不可取的做法,因为它只会增加个体的焦虑和痛苦。对于那些假冒跨性别者的人,外貌羞辱不会造成太大伤害;但若是针对真正的跨性别者,尤其是那些因家庭暴力而无法改变自己形象的个体,这样的羞辱很可能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source
这些人往往以“世上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为借口,对他人进行外貌攻击。他们列举了许多外貌改造的例子,坚信“虽然人的长相和天赋无法选择,但外貌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塑造”。甚至用诸如“某某某曾经是个三百斤油头国男大胖子,通过不懈努力减肥和医美手段,最终变成大美女”这样的案例,来否定那些外貌平凡的跨性别女性的存在价值。
当提及“许多遭受家庭暴力和校园暴力的人没有条件去改变自己的容貌,也并非每个跨性别女性都有能力打扮自己,国内初高中还有强制剪板寸的校规,家暴现象也屡见不鲜”时,这些人又会搬出所谓的“隐忍努力论”,认为年轻时应专注于学业,等挣到钱后再考虑跨性别问题也不迟。他们甚至用“某某某四十多岁才开始跨性别,最终也成为美丽女性”的例子来佐证这一观点。
然而,这些人却忽略了每个人所处环境和条件的差异。无论是“努力改变外貌”还是“在条件不允许时隐忍读书,待日后再跨性别”,这些都需要一定的前提:比如有足够的行动力、健康的心理状态以及较轻的性别焦虑。而且,这些行为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有些人为了救助他人,不惜牺牲自己的外貌形象,以换取家庭和工作上的经济支持。
每个人的性别焦虑程度各不相同,有人可以熬到三十多岁再做出改变,但也有人可能因无法承受压力而选择结束生命。此时,再去指责他人“不懂隐忍”或“不愿努力改变外貌”,无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关于社群名声问题,我们确实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成员。在彻底摆脱原生家庭暴力之前,我们可以选择在网络上隐藏自己的真实外貌,避免发布露脸照片。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外貌羞辱都是最不可取的做法,因为它只会增加个体的焦虑和痛苦。对于那些假冒跨性别者的人,外貌羞辱不会造成太大伤害;但若是针对真正的跨性别者,尤其是那些因家庭暴力而无法改变自己形象的个体,这样的羞辱很可能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source
X (formerly Twitter)
寒涟漪 (@HANLIANYI520) on X
时常有人以貌取人,尤其是针对那些外表不出众的跨性别女性进行外貌羞辱。更令人痛心的是,社群内部竟也有部分人群持有偏见,认为这些外貌不出众的跨性别女性会“给社群带来更多负面关注”。…
拍摄政治新闻照片很需要警惕的是,政治人物站出来的位置,现场环境的布置以及摄影师可以站立的位置,都是经过政治人物设计,为求在可能的环境下局限摄影记者拍出来的是政治人物希望见到的影像,又或最少机会不是政治人物不希望见到的。
有时留意欧美媒体对政治影像的处理可以明显见到,拍摄记者会时,很多时会把背景板以外的环境和人也拍进去,记者在现场发问/拍摄,又或是在外围的警卫和幕僚也可以把环境还原得更立体。也有使用长镜头,只聚焦在政治人物本身的表情上,把政治人物精心设计的背景去除,通通就是摄影记者要「破局」的小把戏。
第一眼看到Donald Trump受枪击的照片,当然是美联社Evan Vucci和其他在同一位置拍摄的照片,他们都很出色,我也相信他们的照片会放进历史成为经典。
但同时我也开始有点警惕,站在台下仰视Donald Trump的角度,背景的美国国旗和在特勤局人员掩护离开下仍然坚持向群众举起手喊话的Donald Trump,绝对理解这和之前所说政治人物面对摄影记者的「设计」是不同的,这次是突发事件,很多地方是不能预料。但摄影记者们应该都会预视到,当这三个视觉元素同时出现,就很有可能产生「英雄化」被摄者的照片,摄影记者服务的媒体立场,和摄影记者对被摄者的认知和评价,我先不讨论谁人可「英雄化」,谁又不能。
但我认为摄影记者有这警惕是需要的。
美国两大报头版先揭晓,都把三大元素的其中之一美国国旗裁走,期待晚一点看到欧洲报纸如何处理? source
有时留意欧美媒体对政治影像的处理可以明显见到,拍摄记者会时,很多时会把背景板以外的环境和人也拍进去,记者在现场发问/拍摄,又或是在外围的警卫和幕僚也可以把环境还原得更立体。也有使用长镜头,只聚焦在政治人物本身的表情上,把政治人物精心设计的背景去除,通通就是摄影记者要「破局」的小把戏。
第一眼看到Donald Trump受枪击的照片,当然是美联社Evan Vucci和其他在同一位置拍摄的照片,他们都很出色,我也相信他们的照片会放进历史成为经典。
但同时我也开始有点警惕,站在台下仰视Donald Trump的角度,背景的美国国旗和在特勤局人员掩护离开下仍然坚持向群众举起手喊话的Donald Trump,绝对理解这和之前所说政治人物面对摄影记者的「设计」是不同的,这次是突发事件,很多地方是不能预料。但摄影记者们应该都会预视到,当这三个视觉元素同时出现,就很有可能产生「英雄化」被摄者的照片,摄影记者服务的媒体立场,和摄影记者对被摄者的认知和评价,我先不讨论谁人可「英雄化」,谁又不能。
但我认为摄影记者有这警惕是需要的。
美国两大报头版先揭晓,都把三大元素的其中之一美国国旗裁走,期待晚一点看到欧洲报纸如何处理? source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2022年8月31日,联合国人权办发表报告,认定中国政府对维吾尔人的严重迫害"可能构成危害人类罪"。
两年后,联合国人权办没有采取任何有意义的后续措施,数十万被不当关押的维吾尔人还没回家。 source
两年后,联合国人权办没有采取任何有意义的后续措施,数十万被不当关押的维吾尔人还没回家。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