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Link
“沉默的大多数”在中国存在吗?

近日,一份由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和斯坦福大学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民众、特别是精英阶层对当局持有不同看法,并不总是支持中国政府的选择,报告称这些有自由主义思想的人为“沉默的大多数”。调查议题涵盖人权、经济医疗、外交策略和民族主义等话题,结论是“习近平面临着来自民间的政治挑战”。有外媒引述学者指出中共的社会清洗造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也有学者质疑言论管控下调查的准确性。中媒暂无报道此事。

🔗 原文链接
《CSIS》 PUBLIC OPINION IN CHINA: A LIBERAL SILENT MAJORITY? 谷歌中文译文
《VOA》 产党洗脑未必有效 报告发现中国确存在不认同政府的沉默大多数
Forwarded from 每周一书 🎉 (mastergo)
基于法院判决文书的拐卖大数据图谱.pdf
1.4 MB
#文件

我把这篇论文下载下来了,使用法院判决文书制作的拐卖大数据图谱,非常详细。🥲
Today Safeguard Defenders comprehensive manual on fighting extradition to China is out. This material has been key in stopping extraditions (and numerous deportations) in cases around Europe.

Unprecedented in scope. https://safeguarddefenders.com/en/blog/hide-and-seek-major-report-chinas-extradition-campaign
一場「針對三個民族的戰爭」,與三個國家普通人之間的連結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20303-international-ukraine-russia-people-connected/

俄羅斯社會學家格里高利·尤金,在24日莫斯科的反戰遊行中被警棍打成腦震盪,出院後,在3月2日的一次採訪中他提出,這場戰爭的本質並非俄羅斯與西方世界之戰,而是一小部分習慣了使用戰爭和武器威脅的人「對烏克蘭、俄羅斯和白羅斯三個民族首先發動的公開戰爭」。
Forwarded from 何日未来
#端小聚 #端传媒 #讲座 #论坛 #乌克兰 #文化创伤 #国族认同 #身份政治

【0306端小聚预告|乌克兰的痛:从国族历史、身份撕裂到战火下普通人的命运

夹在西方世界与俄罗斯地缘政治中的乌克兰有怎样的国族历史,其内部国民的身份认同经历了怎样的撕裂?

1991年,乌克兰独立,随后其参与签订的《别洛韦日协议》宣告了超级大国苏联的解体。然而,独立后,乌克兰仍然深陷一个“边境”的矛盾现实中。长久以来,许许多多乌克兰人的家族命运便仿若是一部国族历史,而每个人的身份构建中,都深深嵌入了乌克兰与周边国家社会政治分歧的一应脉络。

即便如此,即便总是有冲突,即便战争似乎一触即发——普京在24日发出的攻击指令,仍让所有人震惊。

在乌俄战争胶着之际,端传媒邀请长期关注俄罗斯的媒体人路尘和乌克兰报导文学《向日葵的季节》译者林蔚昀来与读者分享,夹在西方世界与俄罗斯地缘政治中的乌克兰有怎样的国族历史,其内部国民的身份认同经历了怎样的撕裂,这些过往与现实,又如何映照在当下的战火中——俄罗斯到底想要什么?乌克兰的普通家庭错综复杂的脉络,又将会怎样被这一场全面入侵重写?

📌小聚时间:3月6日(周日)19:30~21:30(UTC+8)

📌嘉宾:路尘(媒体人,关注俄罗斯) 林蔚昀(波兰文学译者,《跳舞的熊》﹑《向日葵的季节》译者)

📌主持:甯卉(端传媒国际组主編) 符雨欣(端传媒评论组编辑)

📌ZOOM会议 ID:834 4115 6546

📌密码:20220306

*活动于ZOOM中进行,请提前下载会议软件ZOOM, 点击连结 或输入活动ID及密码加入。
Forwarded from 简中赛博坟场
该报告中文版《中国新闻业大跃退》🔗https://rsf.org/sites/default/files/2021-01-31_china_report_sc.pdf
“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掌控 14 个政府部门的行动,每日均向媒体传送须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重点,以及不得报导的话题清单,违反者将受到惩处制裁。

“2021 年 7 月 23 日•关于河南等地遭遇特大暴雨一事,将报导重点转移到灾后重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发布人员死亡画面,不渲染悲情色彩,不关联翻炒旧闻。涉及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统计资料,要严格依照权威资讯。
•关于郑爽涉税案不报导。
•今日上午,国务院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病毒溯源情况,不予报导。”
这是媒体于 2021 年 7 月 23 日收到的通知,由网络媒体中国数字时代揭露,其中当局要求新闻记者须尽可能淡化中国中部致命水灾的冲击 ( 据称至少造成 302 人死亡、50 人失踪,数十万人流离失所 )、不得调查水灾原因,也不得质疑官方的伤亡人数统计。

调查报导并非唯一可能涉险的记者任务,对中国记者而言,张贴遭禁资讯就可能使其入狱。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羊城晚报等广州市的主要媒体,均委请中国法律专家协助评估他们在调查期间可能遭遇的风险,并针对报导的措辞提出建议。一位不愿具名的律师表示:“我们知道如何依法适当界定问题。事实上,我们会使用官方语言挑战官方的意识形态。”
记者在向大众传递资讯之际,也会在措辞上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以避免遭遇风险;例如,不直接点名官员、呈现政府的正面形象,或以建议的形式提出批评。

中国当局对外媒特派员的施压力道渐增,对其提供的资讯质量造成严重冲击,并限制他们对中国所发生事件的报导范围与理解。……遭中国驱逐出境的华尔街日报前中国分社副社长李肇华 (Josh Chin) 感叹如今越来越难“为报导注入具有人情味的在地色彩了”。

尽管所能接触到的信息只有经过共产党消毒的空话,但中国人民并未因此遭到愚弄,而是不断寻找新的解决办法、设法获得更可靠的信息,并在避开审查的情况下分享信息。“中国人显然不信任当局所提供的信息,即使官方消息在各媒体渠道上广泛流传也一样;即使在政府所报导的内容正确时,民众仍不敢轻信”。

类似的猫捉老鼠游戏不断促使网络使用者发挥想像力,以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如此创造力固然值得嘉许,但就如国际特赦组织于 2020 年 3 月发表的文章所言,众人不免反思:如果“此等智慧与想像力能够投入更有益的用途,而非持续抗争、只求声音被听见”,是否会更好一些。”
Forwarded from 何日未来
#张洁平 #端 #报导者 #播客 #香港媒体人 #后真相时代 #新闻媒体

【3位媒体人的2021:天翻地覆下的浮沉求生:「有人看,我就做啦」】

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5TuAjhTgUZs3hGIS5pUeFe?si=ypVGfLGwQrmz0WS03wLHOw

對以百計算的香港媒體人來說,2021,是畢生難忘的一年。香港《蘋果日報》和壹傳媒、立場新聞、眾新聞,半年之內接連關閉,媒體主管被抓、被告,理由是一條看不到界限的法律。

學了10年、20年的採訪報導功夫,一夕間無用武之地。曾經是西方與東方交流、彼此理解的香港媒體圈,在世界面前翻覆了,有些記者席空了,觀眾也沈默了。

我們希望人們記得、理解,香港媒體人在2021年所經歷的。他們說香港記者不只是一份職業,那份信念和專業,讓他們試著「在恐懼之下,找些可以做的事,盡力去做」、「光明磊落地去做自己覺得對的事」,在香港、在台灣,以不同的身分,為讀者繼續寫、繼續拍,「總得有人紀錄這些吧,有人看,我就做囉。」

在人們遺忘2021之前,請聽,3位香港媒體人所看見的、決定的。

來賓|

Matters創辦人張潔平:https://matters.news/@az

前香港《蘋果日報》記者、現獨立記者梁嘉麗:https://www.patreon.com/vforvengeance

前《壹週刊》攝影記者、現獨立攝影師高仲明:https://bit.ly/3qSwHmV

製作團隊|劉致昕、藍婉甄、洪琴宣
海妖 No Desire to Hide
导演:朱日坤
国家:中国、美国
年份:2021
片长:94分钟
观看时间:2022年4月4日 4:00 AM UTC
https://watch.eventive.org/fleff/play/6217df60efcba6003d918ff3

剧情简介
影片展示了中国年轻人的普通生活,他们的所有浪漫问题、未实现的梦想和生存危机都交织在与导演的日常对话和交谈中。两位核心主人公试图在一种开放的关系中发挥作用,这种关系只适合其中一方,而另一方则在忍受和渴望家庭生活。移民美国的可能性是一种希望,但由于政治局势的恶化,这种希望正在逐渐消退。摄像机甚至捕捉到了最亲密的时刻,使观众处于观察暴露的身体和灵魂的窥视者的位置。

"现在中国独立电影的空间非常小。对于西方国家的大型电影节来说,他们不关注小成本电影,因为它们看起来不那么工业化"。(朱日坤)

朱日坤(1976年)是一位中国电影导演和制片人。他是Fanhall Films的创始人和艺术总监。2003年,他创办了DOChina纪录片节,2006年,他成为北京独立电影节的项目主管。他的导演作品以政治主题为主。
Forwarded from Asian Waves 短波实验
野生新闻学院线上讲座 | 魏星:乌克兰战争中的事实核查

自俄罗斯对乌克兰开战以来,战争触动了全球神经。数以百万的平民外逃,乌克兰境内硝烟四起。但在战火延烧之际,另外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打得火热。各种关于战争的信息涌入这个虚拟战场,真真假假,让人无从辨别……

本期我们邀请到有据核查的主理人魏星,他也是媒体Sixth Tone创办人。面对网络上真真假假的信息,他将从媒体人的专业角度,分享该如何甄别和判断相关信息。

时间:3月20号20:00~22:00 (UTC+8)
会议链接:https://bit.ly/3tchbmV
会议ID:851 7952 1388
密码:580665
报名表:https://forms.office.com/r/evyEL6hcHG
(如果讲座有任何变动,我们将通过报名表留下的邮箱通知大家)
支持平台:有据核查、短波实验、Sisyphus公社
就如何线上追踪人权侵犯者及其资产和公司等信息,保护卫士 @safeguarddefend 与私人调查员合作,并制定了该简要指南。https://safeguarddefenders.com/zh-hans/node/286
[線上展覽]WOMEN 我們 :女也彳亍

參觀:https://my.matterport.com/show/?m=qzr2g8vJHQx


世界的本質其實是酷兒的 — 流動不定、曖昧不明、柔而不破。

WMA很榮幸與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聯合策劃題為「WOMEN我們」的展覽系列。「WOMEN我們」於2011年上海首次舉辦,是當時中國首個探討女性主義和酷兒特質的展覽。它一語雙關地點出以「女性」及「我們」為要旨,代表主體性與歸屬感,聚焦女性主義、性別多元化及性/別平等議題。

橫跨數月的展覽將以對話形式分兩個章節呈現。第一章「女也彳亍」由梁凱瑤策展,以6位當代藝術家 — 陳漢聲、黃孟雯、權希樹、Madeleine Lim、潘浩欣和TT Takemoto— 的作品,致力呈現「酷兒的心境和狀態」。展覽展示一個非二元的世界觀,能怎樣對充斥四周、看似平直和堅固的對立觀點,提出新的問題。

【文藝Follow me】「WOMEN我們:女也彳亍」展覽 潘浩欣談女同志的手與性愛:私密、歡愉及創傷
[Podcast] 香港來的風

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77

香港曾經站在中國與台灣之間。

20 世紀兩種中國想像的對峙、交鋒、匯流,在香港這座浮城發生。
21世紀,天朝崛起,浮城落地,兩岸三地的關係逐漸演變為,島嶼背向大陸逃離,島嶼重與島嶼親近。
在這一漂移軌跡中,移民台灣的香港人,帶著香港的種子,落在台灣本地的風土、文化、產業、生活之中,會長出什麼樣的果實?
台港之間,會有什麼樣的更長遠互動?
這種互動,又會怎樣讓兩地反身自照,能否滋養出更廣闊的文化想像?



資深記者張潔平,訪問十多位台港文化地景中的移民;
聽香港人講台灣,聽台灣人講香港。
The Defenders -- 20 Years of Human Rights Lawyers in China / 辩护人:中国人权律师20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bGSeyA2_r0

进入21世纪初,中国出现了“维权律师”群体。从暂露头角,到2015年举世闻名的709大抓捕,直至今天,中国政府无视联合国《关于律师作用的基本原则》,视人权律师为敌人,从失踪到酷刑,从囚禁到注销或吊销执照,对他们的打压从未停止。这部68分钟的记录片回顾中国人权律师二十年的历程。

这部记录片由改变中国主编曹雅学撰稿,采用以往已经存在的影像素材而编辑制作。改变中国在此深深感谢艾晓明老师,我们从《太石村》(2006) 、《公民调查》(2009)、 和《新公民审判》(2014) 这三部记录片中剪取了珍贵的历史镜头;感谢艺术家艾未未,他对李和平律师和江天勇律师的访谈(2011)、以及《老妈蹄花》(2009) 中浦志强律师的镜头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素材。我们感谢德国之声、美联社、博讯、中荷对话、美国之音、共同社、David Missal、以及王峭岭拍摄的素材。没有这些已经存在且多样化的素材,单靠改变中国自己的访谈素材,这部记录片要么无法做成,做成了也会枯燥无趣。

这部记录片中有多达33位律师以视频或音频形式出镜,以照片方式出现的律师人数则更多,可谓是一幅人权律师群像。尽管如此,使用已有素材制作这部记录片无疑是一个限制,因没有现成并可使用的素材以及拍摄新素材所涉及的难度和风险,有很多律师未能包括进来,希望大家理解和原谅。

最后我们要感谢这部记录片的主人公们,中国人权律师,他们是这个时代无可争议的英雄。

改变中国
2022年3月15日
【哲學係咁傾】ep.8 倫理學:墮胎德唔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4XbKabPiQ

墮胎合乎道德嗎?回應這問題,政治上有兩大立場:一是以守護生命之名反對墮胎的擁護生命(pro-life)陣營,二是以捍衛女性身體自主支持墮胎權利的擁護選擇(pro-choice)陣營。

然而,哲學家又會如何介入這場大爭論呢?這一集,不妨一看這個開啟當代實用倫理學大門的關鍵議題。

主持:

陳清楠(香港中文大學碩士生)

楊俊賢(柏林洪堡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博士生)

江萬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

劉灝軒(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碩士)
2025/07/04 21:47:31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