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Link
Forwarded from Matty
【Matters自由課第五季Plus加場|莊梅岩:恐懼與自由】

「我覺得戲劇令到我明白人生,令到我想做一個更好的人,我希望當初我從事戲劇這個工作那顆單純的心,到老依然可以保守著。我亦希望戲劇之神保守大家,在經歷過這場疫症,打擊我們的生計之後,依然可以走下去。而更重要是有一場更大的『疫情』正在來臨,就是一種白色恐怖。」

2020年6月,香港著名劇作家莊梅岩憑「六四舞台」《5月35日》再一次奪得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劇本。Matters第五季自由課Plus,我們邀請到莊梅岩老師,討論恐懼與自由。看見創作接近二十年來,舞台是如何成為了她的壁壘,她如何在寫作中自我對話,自我療癒,保守自由。

講者:莊梅岩 香港著名劇作家
主題:恐懼與自由
東八區 2021年08月01日 (週日)晚上7點
zoom ID:89501981830 或 https://us02web.zoom.us/j/89501981830

📕點擊查看講座詳情📕

🔥加入自由課圍爐,獲得第五季所有講座回放🔥

#Matters自由課 #Matters圍爐
LGBT高校社群微信公众号一夜被封后,我们和运营者们聊了聊
https://www.wainao.me/wainao-reads/higher-education-lgbt-community-07292021

2021年7月6日,对于大陆的LGBT社群来说,将会是记录在史册的一天。几个小时内,近二十个由高校学生发起的、倡导性别平等和多元的社团微信公众号被封禁,一夜之间,这些运营了多年、曾是高校性少数群体慰藉之地的账号,全都沦为了“未命名公众号”。

据不完全统计,被封的账号包括清华大学purple、北京大学colorsworld、复旦大学知和社、中国人民大学RUC性与性别研究社、西安音乐学院橄榄树等知名高校团体,它们都在同一时间消失。
传播学领域性别歧视的论文引用做法
X. Wang, J. D. Dworkin, D. Zhou, J. Stiso, E. B. Falk, D. S. Bassett, P. Zurn & D. M. Lydon-Staley (2021)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23808985.2021.1960180 (PDF)

在传播学以外的学科中,女性作为第一和最后(即资深)作者的论文比男性担任这些职位的论文吸引的引用更少。利用1995年至2018年14种传播学期刊的数据,我们发现参考文献列表中以男性为第一和最后作者的论文更多,而以女性为第一和最后作者的论文更少,如果性别与引用论文与否无关的话,是不会得到这样的结果的。这种不平衡主要是由男性的引用行为驱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做法在慢慢减少。男性共同作者网络的结构部分解释了观察到的其他男性过度引用男性的情况。我们讨论了研究人员在工作中处理性别歧视地做引用的方法。
中文China. MFAJ - LLAN 2021.07.31(with Chinese).pdf
5.6 MB
群公告
【大义律师网络线上分享系列】
日本LGBT平权与同志婚姻🇯🇵🏳️‍🌈

🌸大义介绍:
大义律师网络是中国第一个由男性性少数法律工作者组成的专业律师网络,其工作重点是国内外性别少数权益的相关案件参与和研究,男同志律师联盟交流与合作,相关法律倡导以及性少数案件代理。大义律师网络将会开展一系列与男同志法律相关的法律活动,欢迎大家关注。

🌸介绍:
2021年3月17日,日本北海道札幌地方法院判决日本政府不承认同性婚姻违宪。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对同性婚姻所做出的判决。同为东亚国家,日本在同志婚姻合法化上的进展如何?LGBT平权活动现状又如何?我们很荣幸请到札幌同志婚姻一案的代理律师加藤丈晴,日本LLAN(Lawyers for LGBT & Allies Network)的联合创始人Alexander Dmitrenko律师,以及LLAN成员水野雄介律师,为我们做线上分享。期待你们的参与!

🌸时间:
2021年7月31日(周六)
下午3:30 - 4:30

🌸地点:
腾讯会议ID:446 131 480

🌸语言:
英语🇬🇧(提供中文🇨🇳翻译)

🌸参与会议信息:
邀请您参加腾讯会议
会议主题:大义律师网络-日本LGBT平等权利与同志婚姻(LGBT Equality Rights and Same-Sex Marriage in Japan)
会议时间:2021/07/31 15:30-16:30 (GMT+08: 群公告
群公告
【大义律师网络线上分享系列】
日本LGBT平权与同志婚姻🇯🇵🏳️‍🌈
活动马上开始啦,欢迎进群
Forwarded from Jim👀了啥
https://www.orwell.ru/library/articles/spirit/english/e_spirit

>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sport is frankly mimic warfare. But the significant thing is not the behaviour of the players but the attitude of the spectators: and, behind the spectators, of the nations who work themselves into furies over these absurd contests, and seriously believe — at any rate for short periods — that running, jumping and kicking a ball are tests of national virtue.
「性少數群體境遇最糟糕的一年」:一場身分、體育、醫療上的文化戰爭|東京奧運會|評論|深度|性/別|端傳媒 Initium Media
Telegraph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803-opinion-transgender-rights/invite_token/OqfbtOrwtL


抵抗今日之蒼白與荒唐,是變成空氣一般的存在。

而從現實來看,跨性別者的參與也並未對女子體育造成任何威脅。據估計,NCAA的二十萬名女運動員中,只有50名左右跨性別者;美聯社則聯繫了在20多個州內起草此類法案的議員,發現沒有一人能舉出自己州內順性別和跨性別女運動員間發生爭議、衝突的實例。從統計數據來看,女子體育的參與率也完全沒有被接受跨性別者的政策影響,甚至在如加州等地最為多元、進步的政策下還隨之出現了上升趨勢,反而是多個限制了跨性別者參與的州見證了女性參與率的隨之下降。

但就像保守派用來壓制投票的「選舉舞弊」傳言一樣,這種說法同樣是不存在任何事實根據的。媒體監督組織 Media Matters 對當時已經允許跨性別者按自我身份認同使用衞生間的12個州和17個學區進行了調查,發現在這些地方,性侵案發量並沒有在相關反歧視政策實施前後出現變化,他們還就此採訪了這些地區的警方,得到的回應也都是未曾注意到此類問題在自己的轄區內發生;事實核查機構 Politifact 則核查了保守派組織常舉的幾個案例,發現其中實施侵害的男性都並未偽裝成跨性別者,其發生與處理也與保障跨性別者權利的法律和制度完全無關;《紐約時報》社論因此將這種憑空虛構出威脅的做法直接稱為是「歇斯底里(hysteria)」。
「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 線上博物館
https://8964museum.com/

1989年6月4日,軍隊進入北京城進行武力鎮壓,維時近兩個月的天安門民主運動戛然而止。而後,六四記憶不斷被官方抹除。此後30年裡,身為這段歷史見證者的香港人,用燃起30年的燭光、和對中國民主運動的持續支援,實踐承諾,守護記憶,捍衛人權,亦持續爭取香港民主。

2020年,隨著港版國安法急速通過,悼念六四的燭光集會首次被定性為非法集結。當晚,香港支聯會(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啟動眾籌,呼籲在法律危機下,尋求永久空間保存歷史記憶:在網絡建立「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保存在香港已傳承了30年的文物、檔案、影像、口述歷史等;並在未來連結世界各地關於六四的檔案庫。2020年6月至8月,博物館計劃收到1,186位捐款者的慷慨相助,募得款項共計港幣1,675,032元,全數投入博物館的籌建及運作。

搶救記憶,重建論述,將1989年中國民運的歷史與香港、中國大陸及世界的抗爭歷史相連,這是「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的使命。博物館邀請到親歷八九一代的中國記者、作家長平先生擔任總策展人,並在全球建立策展、檔案及技術團隊,力圖保持史料完整性、呈現真實感、並能夠與當代對話。

2021年8月4日零點,眾籌一週年之際,「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如約啓幕。

博物館開幕之際,由於香港政治打壓愈演愈烈,支聯會已於7月10日作出策略性人手調整,常委人數僅餘7人,包括現時正失去人身自由的主席李卓人及副主席何俊仁、鄒幸彤,並遣散所有職員。有鑑於此,「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即日起亦脫離支聯會,由海外策展團隊負責獨立運作。

首次開幕,展出六個展館:時間館、空間館、人物館、香港館、文藝館、媒體館。此後,博物館將持續更新,補充現有展館內容,逐步釋出更詳細的史料,翻譯多語言版本,並將不定期因應時事與紀念日主題,開設主題特展。

燭光不滅,真相永存。寸心千古,莫失莫忘。
余英時最後「公開」線上談話 提醒中共統戰滲透台灣 讚香港學生看清中共意圖

史學泰斗、中大前副校長兼新亞書院院長及台灣中央研院院士余英時8月1日辭世,享年91歲,他被譽為繼胡適之後,華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知識分子;在2019年11月台灣最後一場「公開」線上談話,他不斷提醒台灣,中共時時在算計,處理完香港的下一步就是台灣,並指「中共最厲害的就是無所不在的統戰滲透」,台灣雖然已可直選總統,但只有民主形式,相較之下,香港有很高的人文修養,才在「逃犯修訂條例」中看清中共背後意涵。
...
但到了這階段,台灣雖有民主程序,卻還不到完美的境界;余英時認為,到了20世紀末期、21世紀開始,台灣已初步完成五四的兩個理想:「科學」與「民主」,他說,台灣的「科學」在20世紀末期已經與世界接軌,「民主」則因總統直選而成立,成為自由民主的社會。

余說,這是多年以來,由西方社會發展得到的看法;在五0年代,他讀杜威的書提到「民主文化」,即定義為一種民主「生活方式」,也就是「文化」;民主不光是制度問題,也不是每個人投一票,一切靠開會解決問題等,這都是次要的形式,重要的是精神,也就是民主的「文化」,而五四時代強調的「科學」亦已包含在其中。

余英時提醒,「人文修養」是社會進步的關鍵,台灣當今面臨很大的危機,大家都看得到,隔海的中共政權隨時準備拿下台灣,其方式不是完全靠武力,而是各方面的運作;共產黨最厲害的,就是它的統戰,無所不在,如果沒有相當的人文修養,根本看不出統戰的手法,也不懂統戰的用意所在。

余英時覺得,與台灣不同之處,即香港學生表現的,就是香港本身有一種人文傳統;他在香港住過8、9年,香港從1840年就歸為英國殖民地,英國在香港沒有建立任何民主制度,連政治學都不准教,但香港有一種實實在在的東西,就是自由;他從大陸到香港,感到最驚奇的,就是各種各樣言論都有報紙、雜誌,原因就是自由方面不限制,雖然身為殖民地的人民,但自由是存在的。
Surveys Show Strong Taiwanese Backing for Hong Kongers, Uncertain Policies
https://foreignpolicy.com/2021/08/05/taiwanese-sympathetic-uncertain-hong-kong-refugees/

We asked whether the Taiwanese thought Taiwan has an obligation to help Hong Kongers and whether their government has done enough to help. The results showed little agreement: 29 percent agree Taiwan has a responsibility to help while 33 percent disagree. The rest—nearly 40 percent—are ambivalent. As to whether Taiwan is doing enough to assist Hong Kongers, respondents were split: 28 percent said “yes” and 29 percent said “no” with the rest ambivalent. Here again, DPP identifiers were more likely to support Hong Kongers, with 40 percent saying Taiwan has an obligation to help. But even among DPP supporters, the majority did not see assistance as an obligation.

Why are so many Taiwanese ambivalent about Hong Kongers immigrating to the island? One possibility is although they are sympathetic to Hong Kongers in general, they worry about how the arrival of so many newcomers might affect their own interests.
If You Build It, They Will Come: Apple Has Opened the Backdoor to Increased Surveillance and Censorship Around the World
https://www.eff.org/deeplinks/2021/08/if-you-build-it-they-will-come-apple-has-opened-backdoor-increased-surveillance

For years,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asked for access to and control over encrypted messages, asking technology companies to “nerd harder” when faced with the pushback that access to messages in the clear was incompatible with strong encryption. The Apple child safety message scanning program is currently being rolled out onl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States has not been shy about seeking access to encrypted communications, pressuring the companies to make it easier to obtain data with warrants and to voluntarily turn over data. However, the U.S. faces serious constitutional issues if it wanted to pass a law that required warrantless screening and reporting of content. Even if conducted by a private party, a search ordered by the government is subject to the Fourth Amendment’s protections. Any “warrant” issued for suspicionless mass surveillance would be an unconstitutional general warrant.

Apple is a global company, with phones and computers in use all over the world, and many governments pressure that comes along with that... To keep its promise, Apple will have to resist the pressure to expand the iMessage scanning program to new countries, to scan for new types of content and to report outsid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For example, Citizen Lab’s research shows that—right now—China’s unencrypted WeChat service already surveils images and files shared by users, and uses them to train censorship algorithms. “When a message is sent from one WeChat user to another, it passes through a server managed by Tencent (WeChat’s parent company) that detects if the message includes blacklisted keywords before a message is sent to the recipient.” As the Stanford Internet Observatory’s Riana Pfefferkorn explains, this type of technology is a roadmap showing “how a client-side scanning system originally built only for CSAM [Child Sexual Abuse Material] could and would be suborned for censorship and political persecution.” As Apple has found, China, with the world’s biggest market, can be hard to refuse. Other countries are not shy about applying extreme pressure on companies, including arresting local employees of the tech companies.
網路自由小聚 [8月] - 間諜軟體是什麼? >> 聊聊以色列 “Pegasus” 軟體大規模監控事件
https://bbb.ocf.tw/b/lul-4rs-y4d-kts
活動共筆 https://hackmd.io/75rmGtgfRe2UhKCYpIRc3Q

2021/08/19(Thu) 19:30(+0800) ~ 21:30(+0800) ( iCal/Outlook, Google Calendar )

以色列一直以來,以卓越的資安科技產品和相關破解、監控技術聞名全球,然而在上個月,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衛報( Guardian )、世界報(Le Monde)等全球數十家媒體,共同發表調查報導,直指以色列科技公司出品的知名的間諜軟體 “Pegasus” ,暗中搜集了全球社運工作者、高官政要的資料,包括189名記者、85位人權工作者、65名企業高管、數名阿拉伯王室成員、600多個政治人物和外交情報官員。

本來應該是高規格列管使用的間諜軟體,怎麼會成為輕易濫用的工具?到底以色列聞名的商業模式間諜軟體產業,是如何運作?又有多少風險?至於全球趨之若鶩的間諜軟體,使用機制到底為何?也再次成為全球注目焦點,畢竟,大家都擔心哪天會成為被監控的對象啊!
注意力經濟持續發燒,我們該如何看待演算法?

立即報名

活動背景

今(2021)年才入加入拜登政府的哥倫比亞大學吳修銘博士曾以「注意力產業」來形容大型的社群平臺科技業者;這些科技業者以全世界數十億網路使用者的注意力為核心,經過演算法分析使用者上網行為與心理意向後,注意力商人能透過這些廣告支持的免費媒體或平臺,使廣告更精準的讓使用者的注意力與商品進行不斷的接觸,使用者用了自身的使用行為與注意力價值交換了免費的網路服務,身為使用者在這個網路生態中,該如何自處?

如此的發展不禁讓社會開始思考,社群平臺與科技業者利用演算法提供精準接觸服務的商業模式,並靠廣告營利的免付費媒體的傳播推助力下,間而引發與激化在特定議題上之對立甚而仇恨等問題,我們該如何看待這種注意力經濟商業模式對我們社會的影響?應該讓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取回自己注意力的擁有權,不任由平臺業者恣意傾倒內容?曾擔任Google設計倫理師職務的Tristan Harris曾倡議,獲利最大化的經濟法則應順應科技對人類或環境造成之衝擊而改變,換言之,科技大廠要重新思考「企業成長」的意義。這個倡議有可能實現嗎?有沒有可能因此減緩科技創新?

本座談邀請到不同領域學者與媒體人,分別從社會學、公共政策、媒體、技術與人權角度切入探討注意力經濟中演算法恣意發展下發生的問題,以及減緩這些問題的可能方案。

活動訊息

日期:2021年8月26日(四)14:00-16:00

※本活以線上視訊會議形式辦理

活動議程

14:00–14:05  開場:梁理旋 主持人(臺灣網路講堂)

14:35–15:45  焦點座談

主持人:陶振超 理事長(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

與談人:

李政德 副教授(國立成功大學 數據科學研究所)

李韶曼 助理教授(國立成功大學 敏求智慧運算學院)

何明諠 研究助理(中央研究院 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

15:45–16:00  線上Q&A
2025/07/06 22:38:12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