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云峰:为何是“宗教美国,世俗欧洲”? | 阅读原文
现代性和宗教的关系,一直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彼得·伯格关心的话题。四十年前,他曾宣称21世纪将是全面的世俗化,只会有少数小教派存活于偏僻的农村。而四十年后,他与格瑞斯·戴维、埃菲·霍卡斯一起,撰写了一本反响巨大的《宗教美国、世俗欧洲?》,针对基督教在欧洲的衰落和在美国的发展,重新审视世俗化以后不同文明社会宗教观念的差异及其来源。卢云峰的文章即以法国与美国政教分离的情形为例,评论伯格等西方宗教社会学家的这一理论新视角。
#美国 #宗教 #世俗 #文化
现代性和宗教的关系,一直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彼得·伯格关心的话题。四十年前,他曾宣称21世纪将是全面的世俗化,只会有少数小教派存活于偏僻的农村。而四十年后,他与格瑞斯·戴维、埃菲·霍卡斯一起,撰写了一本反响巨大的《宗教美国、世俗欧洲?》,针对基督教在欧洲的衰落和在美国的发展,重新审视世俗化以后不同文明社会宗教观念的差异及其来源。卢云峰的文章即以法国与美国政教分离的情形为例,评论伯格等西方宗教社会学家的这一理论新视角。
#美国 #宗教 #世俗 #文化
Telegraph
卢云峰:为何是“宗教美国,世俗欧洲”?
文 | 卢云峰 (《读书》2016年3期新刊) 宗教美国,世俗欧洲 这是一个祛魅的时代,也是一个复魅的时代。当基督教在欧洲花果飘零之际,它在美国却枝繁叶茂,欣欣向荣。这让学者感到困惑:现代性究竟是宗教的墓地还是沃土? 四十年前,大多数社会学家并没有上述的困惑,他们坚定相信宗教行将就木。这就是著名的世俗化理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理性化的推进,宗教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微;世俗化是现代化的一个必然结果。人类学家安东尼·华莱士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在一本教科书中这样告诉学生:“宗教演进的结局是灭绝。宗教认为超自然的力…
南都观察专访黄盈盈:睁眼看现实是一种能力,你得不断对自己提问 | 阅读原文
去年黄盈盈在《一席》上的演讲《小姐研究二十年》流传甚广,被认为是学者向公众发声的样板案例。公众对她的研究领域——性社会学仍怀有极大兴趣,但多数时间里黄并不热衷公共表达。
6月23日,南都观察和黄盈盈在她的办公室聊了聊性/别政治、话语与表达,以及作为一个学者从事科研20年的反思。涉及到的现实话题包括:在性方面,保守声音变大了么?年轻人对LGBT的认知; 中国人是否已经对性问题脱敏?性的道德审判;学者与公共发声等。
#性别 #LGBT #社会 #道德
去年黄盈盈在《一席》上的演讲《小姐研究二十年》流传甚广,被认为是学者向公众发声的样板案例。公众对她的研究领域——性社会学仍怀有极大兴趣,但多数时间里黄并不热衷公共表达。
6月23日,南都观察和黄盈盈在她的办公室聊了聊性/别政治、话语与表达,以及作为一个学者从事科研20年的反思。涉及到的现实话题包括:在性方面,保守声音变大了么?年轻人对LGBT的认知; 中国人是否已经对性问题脱敏?性的道德审判;学者与公共发声等。
#性别 #LGBT #社会 #道德
Telegraph
专访黄盈盈:睁眼看现实是一种能力,你得不断对自己提问
黄盈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采访人:张雄 南都观察 保守声音变大了么 南 都 观 察 :近年来网络上涉性话题上的保守声音似乎有增加趋势,为什么? 黄 盈 盈 :潘绥铭老师和李银河老师有说过,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中国发生了一场性革命,包括关于性的认识、性关系、性表达、性行为等,这些层面在短时期之内发生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而且是发生在大众范围,而不是在一小波人里面。在这个基础上,他们说中国社会从80年代一直到21世纪初发生了一场性革命。这段时间你…
在美国加州是怎样预防山火?当然是放羊啊,羊把易燃的灌木和草吃完就行了🤪
Civil Eats
Connecting Ranchers with Land Stewards Could Be Key to Less Disastrous Wildfires
In California and across the drought-parched West, programs are springing up to help goats, sheep, and cattle eat down the plants that would otherwise become fuel for wildfires.
博社:超级村庄的宗族与毒品 | 阅读原文
如果你问一个博社人,宗族关系在平时的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他多半会说:“没什么作用,不过是一家人过年回来拜拜祖先喝喝酒。”如果你追问他们,宗族传统与毒品犯罪有没有关联,得到的回答基本都是否定。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宗族
如果你问一个博社人,宗族关系在平时的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他多半会说:“没什么作用,不过是一家人过年回来拜拜祖先喝喝酒。”如果你追问他们,宗族传统与毒品犯罪有没有关联,得到的回答基本都是否定。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宗族
Telegraph
博社:超级村庄的宗族与毒品
文|魏一平《三联生活周刊》 社戏与祠堂 夕阳尚未落山,大喇叭开始播放震耳的戏曲,临时搭建的戏台前面,一排排长条板凳已经摆好,凳子腿上工整的毛笔字标明了它所属的祠堂名号。小孩子绕着长凳追逐打闹,旁边是售卖各色小吃的摊贩。不过,最忙碌的要数那些卖香火等祭祀用品的小商店,老板娘招呼着伙计将一捆捆冥币抱到客人的电动车上。戏台旁边的空地上,摆了几张破旧的长桌,几个六七十岁的老人正在慢悠悠地准备笔墨,他们都是博社村老人理事会的成员,有人负责收钱,有人负责记账。村里请社戏需要按人头收钱,不论男女老少,每人15元。一位…
极化与撕逼:社交媒体时代的我们,为什么越来越无法接受不同的观点? | 阅读原文
社交媒体时代,撕逼越来越成为常态,舆论也越来越群体极化。为什么在接触了更多的群体之后,我们反而为什么越来越无法接受不同的观点?搜索也是为了寻找自己心底预设的答案。是技术带来的后果,还是人性本身的弱点?
#社交媒体 #观点 #舆论 #言论
社交媒体时代,撕逼越来越成为常态,舆论也越来越群体极化。为什么在接触了更多的群体之后,我们反而为什么越来越无法接受不同的观点?搜索也是为了寻找自己心底预设的答案。是技术带来的后果,还是人性本身的弱点?
#社交媒体 #观点 #舆论 #言论
Telegraph
极化与撕逼:社交媒体时代的我们,为什么越来越无法接受不同的观点?
作者 | 凯斯·桑斯坦(法学教授)燕京书评 互联网可以将人们聚集在一起,而不是让他们分散。数不清的人正在利用社交媒体组成更大也更多样化的群体。但是,也存在以利基社群(communities of niches)形式窄化人群的趋势。在Twitter的帮助下,行为科学研究者很容易就能找到与之交流的同行。如果你想要了解该领域的最新进展,Twitter能帮上大忙。例如,行为科学家们对“损失厌恶”感兴趣,这是指与同样数量的收益相比,人们更难以忍受损失。如果你对行为研究中的新案例、异常情况或详尽细节感兴趣的话,你会…
愉悦与陷阱:被设计出来的「瘾」 | 原载《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十期
人类在非洲大草原上进化出来的追逐欲望的生存本能,根本不足以应付现代消费社会用最新科技制造和设计的种种诱惑。我们最终会驯服技术,还是被技术吞没?
#互联网 #智能手机 #电子产品 #科技 #娱乐 #上瘾
人类在非洲大草原上进化出来的追逐欲望的生存本能,根本不足以应付现代消费社会用最新科技制造和设计的种种诱惑。我们最终会驯服技术,还是被技术吞没?
#互联网 #智能手机 #电子产品 #科技 #娱乐 #上瘾
Telegraph
愉悦与陷阱:被设计出来的“瘾”
文 | 陈赛原载《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十期 《辛普森一家》有一句很精辟的话:「酒精是所有人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人为什么会对某种物质,或者某种体验成瘾?为什么醉心于古典音乐就是健康的激情,是人生值得活下去的理由,而醉心于网络游戏,就是可耻的堕落,悲哀的上瘾呢?这仅仅是一种文化上的势利眼吗?那些物质与体验中令人欲罢不能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信息洪流里的爱与恨 不久前,X 辞了职,在家里闲着没事整理微信,发现 10 年来微信的联系人已经超过了 2000 多个,完全超出了正常人可以维持的社交圈。他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