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讲,有时候觉得社群对原生家庭出柜的理解很失焦,不管是有计划的出柜、冲动出柜还是被迫出柜,不管是乐观派还是悲观派,都很失焦。
但我一直想提醒的是,原生家庭出柜最要紧的不是观念的争锋,不是辩论和说服,甚至不是对抗暴力威胁的策略,最要紧的第一件事是先了解你父母和你所在原生家庭的行为习惯、交互模式、人格特质。这才是你判断要不要出柜,出柜的时机,被迫出柜的预警信号,有没有暴力风险,以及你出柜的急缓策略,出柜方式的选择等等等等非常多问题最基础的出发点。
几乎所有“反转”“欺骗”从一开始就是有迹可循的,只是很多人意识不到需要去关注,或者不知道怎么去关注它。比如最受关心的如何判断父母态度的问题,一个很基础的逻辑是:不要过分注意于父母表达的字面含义,要思考字面含义背后希望你做的事是什么,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父母为什么追求这种变化,还要回忆你父母平时如何看待你,如何处理你和他们、你和外界的关系,如何处理危机,他们现在的表达、行为和他们的习惯、一贯的行为模式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这些问题的答案才是判断父母态度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
尤其是对于谱系特质比较明显的人来说读懂这些“言外之意”是很困难的,但至少要有这个意识。 source
但我一直想提醒的是,原生家庭出柜最要紧的不是观念的争锋,不是辩论和说服,甚至不是对抗暴力威胁的策略,最要紧的第一件事是先了解你父母和你所在原生家庭的行为习惯、交互模式、人格特质。这才是你判断要不要出柜,出柜的时机,被迫出柜的预警信号,有没有暴力风险,以及你出柜的急缓策略,出柜方式的选择等等等等非常多问题最基础的出发点。
几乎所有“反转”“欺骗”从一开始就是有迹可循的,只是很多人意识不到需要去关注,或者不知道怎么去关注它。比如最受关心的如何判断父母态度的问题,一个很基础的逻辑是:不要过分注意于父母表达的字面含义,要思考字面含义背后希望你做的事是什么,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父母为什么追求这种变化,还要回忆你父母平时如何看待你,如何处理你和他们、你和外界的关系,如何处理危机,他们现在的表达、行为和他们的习惯、一贯的行为模式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这些问题的答案才是判断父母态度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
尤其是对于谱系特质比较明显的人来说读懂这些“言外之意”是很困难的,但至少要有这个意识。 source
再详细解释一下trans入职的障碍有时候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强制出柜”,很多时候的实际状态是你连“强制出柜”的机会都没有。比如你面一个大型集团的某个大区公司,在面试现场无论是HR面还是技术面都出柜了,当场别人也表示了理解,然后你的入职材料按流程依次被交给本部门负责人,大区人事经理,集团人事,然后你就突然收到了被拒的结果。
别说你自己,对接你的大区HR自己可能都不确定到底是哪个流程因为什么原因被打回来,你说“能不能再联系一下,我可以解释”,HR只会告诉你“很抱歉但是流程上不能再重走了这就是最终结果”。所以很多时候就算你不在乎公开出柜,甚至有很大自信能够说服别人,也同样面临困难。
换句话说,trans在求职中面临的discrimination很多时候甚至都不仅仅是“主观意志偏见”的歧视,而是更坚固的既包括个体偏见也包括对非顺性别者习惯性排除的制度性歧视。 source
别说你自己,对接你的大区HR自己可能都不确定到底是哪个流程因为什么原因被打回来,你说“能不能再联系一下,我可以解释”,HR只会告诉你“很抱歉但是流程上不能再重走了这就是最终结果”。所以很多时候就算你不在乎公开出柜,甚至有很大自信能够说服别人,也同样面临困难。
换句话说,trans在求职中面临的discrimination很多时候甚至都不仅仅是“主观意志偏见”的歧视,而是更坚固的既包括个体偏见也包括对非顺性别者习惯性排除的制度性歧视。 source
时常有人以貌取人,尤其是针对那些外表不出众的跨性别女性进行外貌羞辱。更令人痛心的是,社群内部竟也有部分人群持有偏见,认为这些外貌不出众的跨性别女性会“给社群带来更多负面关注”。
这些人往往以“世上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为借口,对他人进行外貌攻击。他们列举了许多外貌改造的例子,坚信“虽然人的长相和天赋无法选择,但外貌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塑造”。甚至用诸如“某某某曾经是个三百斤油头国男大胖子,通过不懈努力减肥和医美手段,最终变成大美女”这样的案例,来否定那些外貌平凡的跨性别女性的存在价值。
当提及“许多遭受家庭暴力和校园暴力的人没有条件去改变自己的容貌,也并非每个跨性别女性都有能力打扮自己,国内初高中还有强制剪板寸的校规,家暴现象也屡见不鲜”时,这些人又会搬出所谓的“隐忍努力论”,认为年轻时应专注于学业,等挣到钱后再考虑跨性别问题也不迟。他们甚至用“某某某四十多岁才开始跨性别,最终也成为美丽女性”的例子来佐证这一观点。
然而,这些人却忽略了每个人所处环境和条件的差异。无论是“努力改变外貌”还是“在条件不允许时隐忍读书,待日后再跨性别”,这些都需要一定的前提:比如有足够的行动力、健康的心理状态以及较轻的性别焦虑。而且,这些行为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有些人为了救助他人,不惜牺牲自己的外貌形象,以换取家庭和工作上的经济支持。
每个人的性别焦虑程度各不相同,有人可以熬到三十多岁再做出改变,但也有人可能因无法承受压力而选择结束生命。此时,再去指责他人“不懂隐忍”或“不愿努力改变外貌”,无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关于社群名声问题,我们确实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成员。在彻底摆脱原生家庭暴力之前,我们可以选择在网络上隐藏自己的真实外貌,避免发布露脸照片。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外貌羞辱都是最不可取的做法,因为它只会增加个体的焦虑和痛苦。对于那些假冒跨性别者的人,外貌羞辱不会造成太大伤害;但若是针对真正的跨性别者,尤其是那些因家庭暴力而无法改变自己形象的个体,这样的羞辱很可能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source
这些人往往以“世上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为借口,对他人进行外貌攻击。他们列举了许多外貌改造的例子,坚信“虽然人的长相和天赋无法选择,但外貌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塑造”。甚至用诸如“某某某曾经是个三百斤油头国男大胖子,通过不懈努力减肥和医美手段,最终变成大美女”这样的案例,来否定那些外貌平凡的跨性别女性的存在价值。
当提及“许多遭受家庭暴力和校园暴力的人没有条件去改变自己的容貌,也并非每个跨性别女性都有能力打扮自己,国内初高中还有强制剪板寸的校规,家暴现象也屡见不鲜”时,这些人又会搬出所谓的“隐忍努力论”,认为年轻时应专注于学业,等挣到钱后再考虑跨性别问题也不迟。他们甚至用“某某某四十多岁才开始跨性别,最终也成为美丽女性”的例子来佐证这一观点。
然而,这些人却忽略了每个人所处环境和条件的差异。无论是“努力改变外貌”还是“在条件不允许时隐忍读书,待日后再跨性别”,这些都需要一定的前提:比如有足够的行动力、健康的心理状态以及较轻的性别焦虑。而且,这些行为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有些人为了救助他人,不惜牺牲自己的外貌形象,以换取家庭和工作上的经济支持。
每个人的性别焦虑程度各不相同,有人可以熬到三十多岁再做出改变,但也有人可能因无法承受压力而选择结束生命。此时,再去指责他人“不懂隐忍”或“不愿努力改变外貌”,无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关于社群名声问题,我们确实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成员。在彻底摆脱原生家庭暴力之前,我们可以选择在网络上隐藏自己的真实外貌,避免发布露脸照片。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外貌羞辱都是最不可取的做法,因为它只会增加个体的焦虑和痛苦。对于那些假冒跨性别者的人,外貌羞辱不会造成太大伤害;但若是针对真正的跨性别者,尤其是那些因家庭暴力而无法改变自己形象的个体,这样的羞辱很可能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source
X (formerly Twitter)
寒涟漪 (@HANLIANYI520) on X
时常有人以貌取人,尤其是针对那些外表不出众的跨性别女性进行外貌羞辱。更令人痛心的是,社群内部竟也有部分人群持有偏见,认为这些外貌不出众的跨性别女性会“给社群带来更多负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