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Link
Forwarded from 沃草 Watchout
#二二八 連假即將到來,每年此時,阿草總是會不斷不斷的提醒大家,在1947年的那一天,以及接下來的整個三月,臺灣經歷了什麼樣腥風血雨的浩劫。

很多人應該都看過2017年的皮克斯電影《可可夜總會》,在劇情裡,死去的人們在人世間再也沒有一個人記得他、再也沒有人講述他的故事時,就會永遠地消失。阿草不斷的告訴大家,二二八事件、還有白色恐怖受難者的故事,也是希望讓大家記得,記得熱愛這片土地的人們曾經遭遇了什麼,記得這些人曾經存在,他們曾經相信什麼、盼望過什麼樣的美好未來。然後,由我們來延續這份對臺灣的希望,我們永遠不會讓對臺灣未來的美好期望消失。

這篇文章,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周婉窈所寫,講述了二二八事件如何爆發、事件經過、對臺灣留下什麼樣難以彌合的傷害,希望大家閱讀這篇文章,然後,和阿草一起,記得這些曾經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悲劇。

https://uc.watchout.tw/read/JPALNsMnOaOdNsndiyTk
我爸爸是鄭南榕,我看了五千頁他的監控檔案。這些是我看見的、我想說的。 -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 SoundOn
https://player.soundon.fm/p/c1f1f3c9-8d28-42ad-9f1c-908018b8d9fc/episodes/9c1f0a27-69a2-4253-b374-791526d6821c
Forwarded from The Sociologist
关注妇女、性别议题的公益团体 后生价值(公众号:hsjzengender)前几日发布了一份书单,整理了近几个月来中国本土语境下的性别知识相关文章——性别知情书单:理论与在地议题篇。在此也分享一些我最近看到的资源,以及曾提及的内容。

Reading list
- Feminist technology resources by Feminist Voices in Technology
- [Reading List] Gender, Race, Sexuality and Surveillance by GenderIT.org
- Readings and other references by femedtech
- Reading Lists and Resources by Feminist and Accessible Publishing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ies
- Syllabus: Women and gender non-conforming people writing about tech

Mentioned
- Stillwagon & Ghaziani 2019 (mentioned)
- The Commons Debates and Elects Betty Boothroyd as Speaker (m)
- The 2019 Year in Review Pornhub Insights (m)
- Why is South Korea facing a beauty backlash? (m)
- 黃淑玲 2003 (m)
- Padavic et al 2020 (m)
- Fisk & Overton 2019; Yavorsky et al 2019 (m)
- The Guardians | SEARCH ON (m)
-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8 March UN (m)
- Otto 2019 (m)
- Worth et al 2019 (m)
- Mazrekaj et al 2020 (m)
- Stenström 2020; Savolainen et al 2020 (m)
- Devlin 2008; Huang 2015 (m)
- 性別、宗教、種族、階級與中國傳統司法 (m)

Journal
- Gender & Society
- European Journal of Women's Studies
- Feminist Theory
- Feminism & Psychology

Course
- CS 80Q: Race & Gender in Silicon Valley
- I590 Technology and Gender (bibliography, syllabus)
- (gender related courses in the MIT OCW)

Podcast
- Meg-John & Justin
- Dragonroot Media
- Rocking Our Priors
- Woman's Hour

Film
- She's Beautiful When She's Angry (2014)
- Kusama: Infinity (2018)

Website and blog
- Feminist Philosophers
- UN Women
- Gender Policy Report
庆祝三八妇女节 影片放映会
我们在这里 We Are Here
Forwarded from The Sociologist
《纽约时报》的 Learning Network 中的 Lesson Plans 模块近期更新了 19 Ways to Teach the 19th Amendment 一文,该篇总结了美国百年来妇女投票权运动历史的教学方法与资源。从 1848 年第一次举行关于妇女权利的 塞内卡福尔斯会议,到 1920 年通过 宪法第十九修正案,再到今天依然存在的对女性投票的结构性障碍,以及 1920 年的西班牙流感与现今 COVID-19 这些流行病与政治运动之间的关联。Learning Network 自 1998 年创建,每个工作日发布教学资源,基于《纽约时报》的文章、图片、影片、图标、播客等免费资源,主要面对初高中阶段的教师与学生,但对小学与大学也同样适用。

中国的妇女投票权运动也有百年历程。1912 年 唐群英 组织 女子参政同盟会争取 辛亥革命后的宪法中加入妇女选举权,短暂活动后失败告终。至 1947 年妇女选举权落实于中华民国宪法中,1949 年之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续承认妇女选举权利,惟历经多次动荡,完整选举权对于包括女性公民在内的一般公民都无法落实。今时中国的女性议题的讨论,更多聚焦于家庭(婚姻、生育、家务、家暴)、经济地位(女工抗争)、性(#MeToo、性工作)、流行文化等,较少涉及到政治话题。如此前对申纪兰的争议,推动同工同酬与否,或是「从未投过反对票」,都忽略了她的政治身份与形象标签被塑造的过程,体现着女性主义运动中的符号化,处处来自国家控制与垄断。如同美国的妇女投票权运动一般,1848 年的会议是在废除奴隶制运动背景下产生的,1920 年的宪法第十九修正案通过后也不意味结束,种族歧视对原住民、亚裔、黑人女性的影响在其后多年斗争中才逐渐得到改善,至今仍有很长路要走。女性主义运动无法与政治分离,因为它本身就(应该)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政治运动。也如文章评论中所言,「必须教授这些知识是可悲的」,不论是女性应掌握这些常识,或是这些常识本身就不该存在——若权利未被剥夺,又谈何赋权。
Forwarded from 酷儿影视
今天(3月12日)是世界反对网络审查日,也是《发哨子的人》事件一周年。

「语言可以被删除和泯灭,但思想和记忆长存」

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以不同形式对LGBT相关内容进行审查,相信在中国的网络公民对此有不少体会。噤声的社会下没有哪个少数族群能独善其身。除了学会传播技巧抵抗墙内审查,「不翻长城非好汉」,你还可以介绍朋友到Telegram等相对自由的平台来获取、传播信息。

永远不要停止发声,否则将永远无声可发!

酷儿影视频道
Forwarded from 辟谣爱好者频道
#20Mar2021
#取消文化
#科普

近日来,由于亚特兰大枪击案,让在美国社会存在的对亚裔的歧视和仇恨犯罪进入了公众视野。本周本起在美国多城市在亚裔和非裔的组织下进行“Stop Asian Hate”的游行。华人圈对华裔应该如何/是否参与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取消文化”多被提及,而笔者发现在讨论中很多人对这个词语的定义和来源并不清晰,存在误解。本文对此进行简单的总结。

什么是“取消文化”

根据剑桥字典定义,取消文化是指以下的行为方式:由于某人说或者做了某些冒犯自己的行为,而停止支持或完全抵制此人。

根据Dictionary.com的定义,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指的是,当公众人物或者公司因为做过的事情或者说过的话引发争议或者被认为是冒犯性的,则大众不再支持它(就是取消对它的支持)。

虽然不同的字典对此词定义微有不同,共同特性为:1.冒犯言行为起因 2.抵制或者取消支持的对象为这个人/公司。

取消文化的发展变化

取消文化这个词汇是2017年11月进入的Google search词库。在早期,这种抵制指的是在社交媒体上的个人行为。而在短短的3年间,它的意义产生了变化。主要区别是从对个人抵制的个人行为,变为对公众人物和公司,甚至是普通人的抵制行为。而这些行为的平台也从社交媒体转到了实际生活中。被“取消”的对象也面临更严重的后果,被取消代言,作品下架,辞职或解雇等等。

争议和批判

主要对取消文化的批判在于两点,第一是对言论自由的侵犯。如果个人因为发表某些言论而面临着“被取消”的威胁,这对社会发展,尤其是学术自由和发展是有阻碍的。美国杂志Harper’s在2020年7月7日发表了一封150多人(包括JK罗琳,托马斯·查特顿·威廉姆斯)联署的:《关于正义与公开辩论的公开信》,表达了对教育界,新闻界和艺术界里可能存在对言论自由的压制的担忧。批判方还认为这样的抵制行为,剥夺了被抵制对象的话语权,他们常常无法解释自己的言语和行为。

第二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来评判他人。前总统奥巴马曾指出: :“如果我在推特上揭露某人的错误言行,那可能让我感觉良好,我可能会觉得自己在道德制高点上评断别人的所作所为。” 他表示:取消文化错误地赋予人们评断他人的权力,让人们忘记了做错一件事的人,并非十恶不赦。他呼吁人们在抒发情绪的同时,应该小心谨慎别随意评断别人的言行。

支持者的观点

另一方的观点则认为,言论自由并不代表言论没有后果。大众对冒犯自己的言论的抵制和取消本身也是言论自由的一部分。而这些抵制的目标并不是真正“消灭”某人,而是要求他们对自己的言行付出相应的后果,即“问责”。而这样的抵制可以促进有影响力的个人和公司反思和自我修正,并不是类似于blackmail/要挟一样的威胁言论自由的行为。

“取消文化”只是近期左派行为么?

虽然这个词语存在时间相对短暂,但是这类由于言行而抵制并惩罚个人的行为早已存在。例如橄榄球星Colin Kaepernick因在NFL比赛奏国歌时率先单膝下跪支持黑人平权运动,被当时美国总统川普骂“get that son of bitch off the field”(把那个婊子养的从球场上拉下来)。之后他被声称为”爱国者“的美国人抵制,橄榄球队也没有跟他续签合同而导致他失业。在Floyd死后BLM运动大规模爆发后,NFL老板才对他的遭遇表达了歉意。如今反对”取消文化“的很多右翼人士却同时是此类行动的支持者。

“取消文化”是“美国文革”么?

在华人圈中,经常看到吧“取消文化”形容为网络文革/文革的观点。这些人把取消文化简单定义为对言论的审查以及对历史的否定。他们把“取消文化”的行为和苏联共产党迫害宗教,中共文化大革命划等号,认为这些行为是在“消除历史和文化”。读者可从取消文化的起源和定义来看,这样的观点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首先,不论是苏共还是中共,他们的行为都是极权政府/权力掌握着,运用自己的权力对社会和人民的强制控制行为。“取消文化”是源自草根民众的自发行为,是对公众人物和掌握话语权的人和组织的抗议。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其次,“取消文化”并不是指对文化和历史的抵制和消除。例如BLM运动确实要求从城市中移除有涉及贩奴的历史人物雕像,然而他们并不是否定或消除这段历史。他们要求这些雕像被搬到博物馆中,在相关的人物历史被介绍的前提下被参观和收藏,而不是在公共场所被推崇。这是要求减少这些历史人物在现代社会中过于正面的形象,要求对负面历史和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反思,而不是文革中对历史和文化的否定和消除。
*确实有部分参与运动者,对雕像进行了侮辱和损害,这在BLM运动内部也是有争议的行为。

第三,文革的另一特征是其暴力性,采用肉体消灭的方式来达到文化统一。“取消文化”中采取的方式是抵制,受影响的是被抵制人的信誉(可能进而影响其收入和工作)。

第四,文革的本质是破坏秩序和普世价值,这样权力者可以重塑。而“取消文化”是基于平等价值观而产生的,被抵制的公众人物和组织往往由于其发表了冒犯性的言语或者进行了伤害他人的行为。

第五,文革对于批斗的认证是简单粗暴的“阶级成分”。而“取消文化”并不是因为阶级,肤色,或是其他的特征而对被抵制者进行“取消”行为, 起因是这些人的言行。在BLM运动中,非裔也并未拒绝其他族裔包括白人的支持,相反这个运动的很多倡导者都是白人,并不会仅仅因为某人是白人,就遭遇BLM的抵制。

本文只是对“取消文化”进行简单归纳和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阅读以下本频道作为参考的优秀的文章: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的“取消文化”https://matters.news/@xhzhang/%E5%8F%96%E6%B6%88%E6%96%87%E5%8C%96-cancel-culture-bafyreibiopbzc7erx5trib6c6eu3efsna653fe4e6linqzfqovmuczjn2y

MoreLess 发表于端媒体的文章“取消文化的来龙去脉和政治正确”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06-notes-cancel-culture/
2025/07/08 14:27:16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