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Link
Forwarded from 中文社科讲座资讯
端X獨立記者:走私穿山甲的邊境、血腥政變下的緬甸、四分五裂的美國⋯我們怎樣進行獨立報導?
在隱密的地下貿易邊境,在戰亂與軍變中,在撕裂與民族主義狂潮之下,獨立記者在現場。他們調查、走訪,抽絲撥繭,將世界的切片,帶到中文讀者的視野之中。於是我們見到猛烈求生,最後被熟練地扔進袋中的穿山甲,看到時代浪潮下脆弱、鮮活也矛盾的個人命運。你在端傳媒上見到的一篇篇國際深度報導,便來自遍佈世界的獨立記者們和端共同撐起的全球網絡。
他們是怎樣成為獨立記者的?一篇獨立調查報導如何完成?其間要面臨怎樣的風險與艱難?而國際中文調查報導的視角,為何不可或缺?
我們邀請到長期與端合作的四位中文獨立記者,一起聊聊獨立報導的故事,他們的經歷。

➤分享時間:2021年7月14日(三)20:30 - 22:00 UTC+8

➤點此報名並提問:https://bit.ly/3dNe3WB

➤獨立記者:
王逸然 📌 紐約
劉文 📌 德州
周浩霖 📌 緬甸
徐佳鳴 📌中國

➤主持:
甯卉 端傳媒國際組主編 📌布魯塞爾
張妍 端傳媒駐美記者 📌 華盛頓

➤參與方式:
分享在會議平台 WebEx上進行,你可在會議室開放後,點擊下方連結,或輸入活動ID及密碼參與(會議室將提前15分鐘開啟)。
WebEx ID:184 783 3915
WebEx 密碼:20210714
活動連結:https://bit.ly/3jJGNDi

➤支持全球獨立記者,產出優質華文調查報導,了解端Plus會員計畫:https://bit.ly/3AH9E1h

*本次活動以普通話進行,報名即可免費參與。
真相製造 - g0v「沒有人」的線上簽書會
by 劉致昕 JS Liu

活動網站:https://g0v.hackmd.io/WR5rhnNUTWCq0dub1BKwvQ?view
Facebook 活動: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38326845053574/
錄像: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l8Uuf3W2Ls

「沒有人寫這樣一本跨國比較假新聞的書,那就來寫吧。」(然後一寫就超過兩年。)

報導者副總編致昕是一個在社群學當「沒有人」的「沒有人」,曾經是 g0v.news 記者、 g0v Summit 講者、主持人、議程委員。在《真相製造》這本書裡,致昕以 5 年時間,跨越 8 國的採訪,深入「假新聞」的細節:「境外勢力、匿名粉專、認知作戰、極端組織、側翼、在地協力者、政黨運作、資訊戰商人」,寫成《真相製造》,更細緻,同時又更宏觀地,帶著讀者認知我們所處的狀態。

新聞、資訊的正確性一直是 g0v「沒有人」關注的議題。2013 年第 5 次黑客松提案的「新聞小幫手」、2016 年持續至今的「Cofacts 真的假的聊天機器人」以及 2019 年開始的「0archive 零時檔案局」專案,都是透過實作、協作、開放,促使公眾能更接近「真相」的努力。 #disinfo #cofacts

有人想辦,於是就有了這場線上「簽書會」。7 月 9 日週五晚間,g0v 貢獻者邀請了致昕與 g0v 相關專案的坑主們一起連線討論。同在「假新聞」這個深坑裡,作者怎麼看「真相製造鏈」與科技的關聯?當代拯救公共討論的急迫性,g0v 的「沒有人」又如何以長期跳坑的經驗回應?

「真相永遠只有一個!」的抵抗裡,一起找出「沒有人」能做些什麼?

會前討論:g0v Slack #disinfo 頻道
時間:2021/07/09(五)20:00 - 21:30
直播:[g0v.tw 台灣零時政府 臉書專頁]
貝立棠:倡議媒體在威權下的生存空間|評論|深度|端傳媒 Initium Media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712-opinion-advocacy-journalism/invite_token/JaiGaoqsUg

兩位哥德堡大學學者坦言,上述成功案件還只是個別例子,但就一點一點地拉扯出生存空間。他們認為求存之道還是要累積社會資本,聯絡志同道合的公民社會組織,保持媒體公信力,每當危機出現時,就可以快速專業地回應,又能得到廣泛市民的關注和同情,令政府行動時至少感到壓力。而確實,倡議媒體的成敗亦很講求政治機會,我會認為威權政治下,倡議媒體難以促成社會變革,而是要以主守的邏輯,思索還可以為社會保存甚麼,再等待機會。
網路自由小聚 [7月] - 認識數位性別暴力
https://ocftw.kktix.cc/events/internetfreedom-july2021

2021/07/15(Thu) 19:30(+0800) ~ 21:30(+0800) ( iCal/Outlook, Google Calendar)

隨著數位、傳播與科技的高度發展與快速普及,以往社會上的仇恨言論攻擊、性別暴力和騷擾,也在數位世界裡快速蔓延。此外也有許多案例都顯示,科技技術已遭濫用介入於各種既有或新興的性別暴力,也造成性別弱勢族群在數位網路世界遭受到不平等歧視對待,或是因性別而起的暴力和侵害。然而這些議題和案例,對於大部分的我們來說,可能仍然是十分模糊,或是相關印象僅存在曾上新聞的一些單一個案。

這次小聚,將邀請數位女力聯盟,跟我們分享目前年輕女性及 LGBTQi 為受害之大宗,那些產生錯綜交織的各種「數位性別暴力」,到底有哪些樣貌?另外將分享近期一年,國際夥伴推出的數位報告,也頗析到網路安全隱私為何與性別有關?

分享主題:「數位世代所衍伸的性別暴力多元交織態樣」by 數位女力聯盟

分享者將以更結構化、在地化的解說方式,將數位性別暴力概略劃分為五大類型暨 21 種態樣跟大家說明分享:

基於性別的隱私權侵害
基於性別的仇恨行為與言論
數位性騷擾與虛擬性侵
數位人口販運性剝削
基於圖像影音的性濫用

其他相關分享:「為何性別在國際網路安全中很重要?」by 參與者

”Why Gender Matters in International Cyber Security“ 是國際組織 Association for Progressive Communications (進步通訊協會) 於 2020 推出的報告,裡面也提到在斷網、資料外洩、不實資訊侵害這些事件當中,為何對於不同性別有不同影響?希望藉由簡單分享,帶大家初步看看國際上討論此議題的角度和觀點。

* 因應疫情升級,本次小聚改採線上進行,請連進本網址:https://bbb.ocf.tw/b/lul-4rs-y4d-kts

------- 活動共筆 https://hackmd.io/75rmGtgfRe2UhKCYpIRc3Q -------
Forwarded from 酷儿影视
同性恋健康干预

作者: 高燕宁 编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6-6
页数: 515
字数: 524K
ISBN: 9787309049626

简介:虽然书名带有干预,但其实是科普讲座纪实!本书收录了国内第一门同性恋主题课程——复旦大学研究生课程《同性恋健康社会科学》自2003年秋开课以来两年多课堂演讲的全部内容,其中有白先勇先生亲自讲《孽子》,李银河教授与大家讨论《同性恋亚文化》和同性恋要不要结婚,张北川教授纵观同性爱理论与社群发育,潘绥铭教授话说中国性文化转型中的同性恋,童戈先生深谈男同性恋的文化重构,秦士德教授漫谈性爱有度,周丹律师综述同性恋与法,一位同性恋人士说自己的心里话,一位父亲谈自己的儿子,二言先生由同性恋研究讲到恐同偏见的防艾影响,杜聪先生关注男男性行为防艾健康干预,袁子能先生志愿帮助受“双重歧视”的人们,曹宁校主管技师搭建“同志”交流平台等。讲课内容从同性恋防艾健康干预的人文、社科与实践三个层面不断求索,全书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是一本了解和认知同性恋者及他们的世界的必读书。

交流基地提供
EPUB 电子书文件

申请进交流基地请见置顶公告
除了加入基地获取外
你还可以到公众接待群获取

#书籍 #电子书 #非虚构
酷儿影视文艺部 整理发布
過去與未來
譚蕙芸
https://www.thestandnews.com/court/%E9%81%8E%E5%8E%BB%E8%88%87%E6%9C%AA%E4%BE%86
國安法第一審唐英傑案,專家證人解釋「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作供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控方專家作供後,辯方向自家邀請的學者提出問題。今天較後時間,代表律政司的主控官向辯方專家學者提出盤問,雙方攻防火花四起,加上法官們的提問,法庭裡關於歷史、學術、法理辯論,討論層面甚廣。

Eliza 回答道:「這條問題很混淆,香港從來都不是獨立國家,何來主權?又何以光復?而且 regime 在政治學上不只解作政體,也可用在經濟或貿易概念上。你問的『光復香港主權』和『推翻香港政權』是兩回事,我不知道怎樣把兩者放一起。」

Eliza 說,她不同意。「我猜測,人們對殖民地時代一些東西懷念,或許是經濟結構、文化符號,我不知道。例如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由殖民地變成香港特區,在社會、文化、經濟上,不是突然產生巨變。」

Eliza 以社科學者概念再重申:「想回復英治殖民地,和香港獨立是兩個不能共容的概念。」

Eliza 說:「如此這般,表達意思不明。而很多示威者都有點『詞不達意』(not coherent),他們也不太清楚自己想要甚麼,但他們憤懣很大,就弄一點東西出來表達一下。」
Archives, Libraries, and Databases in Taiwan
https://yale.zoom.us/webinar/register/WN_MrnuGNTpRtqNqTEeSYpMoQ

Jul 19, 2021 07:30 PM Eastern Time (US and Canada)

Emily Bau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and Denise Y. Ho (Yale University) present the second annual webinar series, Doing Chinese History (in a New Era). Designed for—but not exclusive to—graduate students and junior scholars in Chinese history and Chinese studies, these webinars aim to address persistent challenges in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ebinar 2 builds on the popularity of last year’s webinars—especially one on digital sources and one on archives outside of China—to focus on research in Taiwan. This year we feature four scholars who are professional archivists as well as historians and invite them to introduce archival, digital, and library resources in Taiwan. Featured collections include those of Academia Sinica and the National Archives Administration.

Featuring:
• Feng-yuan Hsu, National Archives Administration
• Shiuon Chu, Academia Sinica,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 Hsi-yuan Chen, Academia Sinica,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nd Academia Sinica Center for Digital Cultures
• Hsiao Ya-Hung, Academia Sinica,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Archives

Guest Moderator:
David Cheng Chang,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sinformation and Disinformation in Hong Kong: Is legislation the answer?
HKU Journalis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6BP1DkGUg

"I would say the fake news law would do more harm than good, because it would actually persuade all those billions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that once again, the establishments, already having power, now want to take even more steps to protect its own monopoly on information."

Misinformation and disinformation is all around us, and comes in many forms. It can be deliberate lies, hoaxes and click bait. You’ve all seen it. You may have even passed it around. But as this deluge of disinformation becomes a tsunami—creating real societal problems and stoking divisions—how do we combat it? Should social media companies be responsible for policing what flows across their platforms? Should journalists take on the added job of fact-checking what flows across the internet? Should consumers become more literate at weeding out bogus news? Or should government pass laws to regulate so-called “fake news”?

This symposium, organized jointly by the CUHK, HKBU and HKU journalism schools, tackles all these complex questions with two expert panels of journalists, media educators and legal practitioners.

Please visit https://bit.ly/3iSbd5N for speaker bios.
Can social media juice birthrates?
David Wertime and Protocol
https://www.protocol.com/newsletters/protocol-china/china-social-media-birthrate

Beijing's effort to return the country to its patriarchal, male-dominated past is a social media-driven enterprise, with repeated efforts to shame and silence the online attempts of women and minorities like LGBTQ+ youth calling for greater freedoms.

- Women have been the favored target for online nationalists, who have engineered shutdowns of women's groups and made once-inclusive(ish) platforms like Bilibili increasingly hostile to women.
- Now it's LGBTQ+ groups in the sights of nationalist influencers, known as Red Vs. Protocol's Shen Lu reported on Tuesday that Tencent-owned WeChat shuttered without warning the accounts of over a dozen LGBTQ+ student groups — with no explanation so far from Tencent or Chinese authorities.

The big question is: Why attack diversity?
Forwarded from Deleted Account
【緬甸軍變180天:經濟的凋零、公民社會的反抗、平行政府對國運的影響(APCA緬甸系列第三場)】

亞洲公共文化協會在政變將臨180天之際,敬邀到華語世界觀察緬甸政變首屈一指的《Frontier Myanmar》特約編輯和業務總監周浩臨與香港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東盟研究主任馮嘉誠,以分秒緊跟緬甸政局與抗爭的態度,與具備學術與媒體涵養的分析性,為參與者以及使用華語的公民社會提供一手資訊,說明緬甸當下的社會與經濟現況、公民社會與地方組織的抵抗,以及平行政府的作用與對緬甸政局的影響。

這場座談將以閉門形式線上舉辦,請有興趣的朋友事先報名,座談連結將於活動前以電子郵件形式提供給完成報名者。

【時間】2021.7.16(週五) 19:00-21:00
【主持人】黃亮亮|亞洲公共文化協會秘書長
【主講人】周浩霖(Thompson Chau)|《Frontier Myanmar》特約編輯和業務總監。
【與談人】馮嘉誠|日本早稻田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科攻讀博士科,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東南亞國際關係和東亞國際安全。
【主辦單位】亞洲公共文化協會 Asia Public Culture Association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Y6cKiU44LZDATy9U6
Made in China.pdf
14 MB
全球华语酷儿领导力培训群转发 :
最新一期的Made in China,非常重磅的一期,学者和活动者写作中国公民社会的过去和未来。很荣幸被邀请从政治经济学和实践的角度来谈中国同志运动的过去三十年。三千字太少,竭尽所能将过去十年的观察写成文字。欢迎各位指正。请点击https://press-files.anu.edu.au/downloads/press/n8834/pdf/book.pdf 下载期刊,也是非常宝贵的一期。
e60f92277d3a4f3fb21115e9744fe280
<unknown>
端開麥:獨居,在不同的城市裏面對共同的課題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716-podcast-3-live-alone/

一個人住這件事,沒試過的人看起來就像冒險。你可能因為各種原因進入獨居,比如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找不到室友,找不到理想空間;也有人反過來,渴望從合居、同居狀態裏掙脫出來,主動選擇,享受獨立生活⋯⋯看看各地人口普查/抽查的數字(請查閱「一人戶」喔),會發現這樣生活的人越來越多了,儘管在亞洲文化裏,提到「獨居」,還往往會和「孤寡老人」、「單身人士」這樣的刻板印象聯繫在一起。

獨居可能是一種居住狀態,也可能是家庭結構、人際關係變遷的表徵,還可能是一種文化,它和家庭生活、群體生活一樣有樂有苦,也有自己的居住哲學。它會考驗一個人的經濟承受力、處理生活大小事、處理危機和獨處的能力,因此在瑞典,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人」必經的成人式。一定會有人擔憂,可是瑞典被稱為「世界上最孤獨的國家」欸,這個每個人一生要面對的課題,不會因為獨居而「雪上加霜」嗎?我們這期就請來擁有豐富的跨地域獨自生活經驗的Susie和永欣,來聊聊獨居、獨立和孤獨,在她們眼中是怎樣不同層次的問題與狀態。

節目內容:
00:00 獨居,開心到上天?
05:30 同一個城市,父母家附近的獨居
08:00 一個人住的安全考量
15:00 北京、香港的房租、面積性價比
17:00 在香港談獨居的奢侈
18:20 台灣適合一個人住嗎?花蓮和台北的不同
21:30 獨居時考慮的前三個因素
28:00 孤獨嗎?渴望交流嗎?
36:54 每個人身上關於「相處」的可愛矛盾點
37:54 北歐,獨居作為一種文化
39:45 有伴侶的時候你會放棄獨居嗎?
43:00 亞洲出現獨居潮流,也是好事

參考資料:
南韓單身狗的情人節 :「一人戶」日子也不錯
一屋劏八房,香港豪宅裏的劏房人生
北京房租年間漲逾兩成,中介、士紳化......誰該為飛漲的房租負責?
「蛋殼」摔成的故事碎片
非正常隔離的聽覺指南:孤獨盡頭等著你的18張 Ambient Music

本期音樂:
Funk and Flash, Lumber Down, Copper Halls by Blue Dot Sessions
2025/07/07 20:43:34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