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不宜的小说如何促进维多利亚时期儿童的阅读 | 阅读原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流行着大量手抄本,《绿色尸体》、《第二次握手》、《一双绣花鞋》、《少女之心》(又名《曼娜回忆录》)……不知道陪伴多少男女度过了或惊悚或抚慰的长夜。这些地下作品当然是“少儿不宜”的,其实严格来说,所谓适合儿童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只是一个十分晚近的概念,换言之,“适合儿童”的“适合”也是个因时代而变的标准,否则,怎么理解格林童话诸多原始版本中的血腥与恐怖,又怎么会有孩子把《红楼梦》当作是性启蒙读物?又怎么理解《西游记》、《水浒》中的暴力与情色?正所谓,当你手里有把锤子的时候,看所有的东西都像是钉子。
#阅读 #小说 #文学 #维多利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流行着大量手抄本,《绿色尸体》、《第二次握手》、《一双绣花鞋》、《少女之心》(又名《曼娜回忆录》)……不知道陪伴多少男女度过了或惊悚或抚慰的长夜。这些地下作品当然是“少儿不宜”的,其实严格来说,所谓适合儿童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只是一个十分晚近的概念,换言之,“适合儿童”的“适合”也是个因时代而变的标准,否则,怎么理解格林童话诸多原始版本中的血腥与恐怖,又怎么会有孩子把《红楼梦》当作是性启蒙读物?又怎么理解《西游记》、《水浒》中的暴力与情色?正所谓,当你手里有把锤子的时候,看所有的东西都像是钉子。
#阅读 #小说 #文学 #维多利亚
Telegraph
少儿不宜的小说如何促进维多利亚时期儿童的阅读
我们有一个新号可关注:利维坦行星Leviathan-2018 廉价惊险小说中的角色“弹簧腿杰克”确有一些事实基础。1837到1904年,伦敦常有目睹“鬼魂、恶魔或魔鬼”的叙述,恐怖之感四处弥漫。© JUSTIN GILBERT “电闪雷鸣之际,一个美丽的女孩惊醒。她直直地坐在床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外面的暴风雨。刹那间,闪电将一个高高的、骨瘦如柴的身形照亮。“什……什么东西?真的假的?”她倒吸一口凉气。人影用长长的指甲划过窗子——绝不是幻觉。她大喊救命,但无人来救。突然,人影闯入房间,拽着女孩的头发将她拖到…
浮光掠影
我说频道没开评论是因为社恐,这真不是客套和搪塞,我说过我的微信只有 50 位好友就是一佐证。更准确说应该是社交网络恐惧,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并不怯于与陌生人交流,不会感到局促和尴尬,但在线上的网络世界就是另一个样子了,处处谨言慎行,对社交软件向来敬而远之,不说快手抖音,就是微博豆瓣我都没注册账号,Telegram 也更多的只是作为信息源的一个补充。为什么会恐惧社交网络,我想可能是它给我一种不真实感吧,我喜欢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因为我能真切的看到和我交流的对象,看到对方的表情,感受到对方的语气 ······ 这一切的一切都能让我放松。…
Telegraph
访谈|韩炳哲:智能手机是一种支配工具,就像一串“念珠”
文|Sergio C. Fanjul 译|Ruoxuan Zhang 根据韩国出生的瑞士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Byung-Chul Han) 的说法,我们这个由原子和分子,由可触碰可闻到的“物”(things)组成的物质世界,正在溶入一个“非物”(non-things)的世界。“我们继续渴望这些非物,甚至买卖它们,”韩炳哲说。它们继续影响着我们。他认为,尽管数字世界与我们仍然认为是“真实”(real)的世界边界越来越模糊,我们的存在却变得越来越抽象和短暂。这位畅销书思想家,有时被称为摇滚明星哲学家,仍在一…
你想象过自己的死亡吗? | 阅读原文
#死亡 #生活
“大家对生离死别是敬而远之的,连想都不愿去想,当然也不愿去彩排和预演。但人既然生在了这个世上,内心都知道那一天早晚总会真正来临,所以会有种想偷偷窥视一下的心态。”
——《入殓师》导演泷田洋二郎#死亡 #生活
Telegraph
你想象过自己的死亡吗?
你想象过自己的死亡吗?那是怎样的? 豆瓣评分 8.9,第 81 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殓师》最近重映。重映当日,导演泷田洋二郎在给中国观众的信里说,《入殓师》是他给自己布置的人生课题:
浮光掠影
#语文 跟每个人相关。它不仅仅是 #语言 和 #文学,还是一个人「精神的底子」。 这是一个语文老师的 #故事。也是一群语文老师的故事。这故事像极了一个「圆」——一个人遇到过很好的语文 #老师,被好的语文教育滋养过,最终自己也成了一名语文老师。 好的语文 #教育 究竟能带给一个人什么?毕业多年后,他的学生们给出了回答:那是独立的人格、丰沛的精神生活、无功利的阅读习惯,和遵从内心的勇气。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老师? | 阅读原文
📺 郭初阳【一席】第850位讲者 |“有改动”意味着让我们的儿童长年游荡在一个假货市场
📄 讲演文稿:学语文,不需要语文书
🎙 讲演音频:“遵照原文,未加改动”,我看到这八个字,真是喜极而泣
📄 讲演文稿:学语文,不需要语文书
🎙 讲演音频:“遵照原文,未加改动”,我看到这八个字,真是喜极而泣
那么“有改动”到底轻视了什么呢?“有改动”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第一点,我认为有改动是轻视儿童。
第二,我觉得有改动意味着轻视文学。
还有一点——轻视法律。
一言以蔽之,“有改动”意味着让我们的儿童长年游荡在一个假货市场。
#语文 #教育Telegraph
学语文,不需要语文书
郭初阳,语文教师,教育研究者。
财新十年调查报道故事集.7z
330.9 MB
🎙 唯有真相,值得回响
所有过去认真的记录,都会在未来留下自己的印记。人们总引用「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但只有对太阳而言,这些真相才是全无意义的。可对于在意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这些真相拥有全部的意义。
正因为这样,《财新》从过去十年(2009-2019)所刊发的 #调查报道 中选取了30个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包括天津大爆炸、非洲猪瘟、P2P暴雷、周永康案、李庄案、魏则西之死、淮河癌症村等等,将长达数万字的文字报道浓缩为三千字的节目文稿,以金字塔的结构突出报道中的关键瞬间,以 #播客 的形式呈现出每一个重磅调查的幕后故事。
每集节目由一位讲述者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案件的完整经过,并邀请参与采访报道的记者和编辑描述调查的过程和细节、点出关键信息,还精心选取了新闻素材、受访者录音、现场声和音效等多种声音素材,铺垫故事的基调,最大限度的搭建出场景感,让听众沉浸在音频报道中。
【财新十年调查报道故事集】以声音的形式留作纪念,呈献给在意这个时代的你。
🎧收听地址🔽
🎙第一季:https://pca.st/22c51r8r
🎙第二季:https://pca.st/acfhpf6g
(注:每期节目只有上集限免收听,下集需前往 #财新 app。附件已包含两季全部音频,可保存离线收听。)
p.s.附件获取自 @buzhouxiansheng
📡频道:浮光掠影
所有过去认真的记录,都会在未来留下自己的印记。人们总引用「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但只有对太阳而言,这些真相才是全无意义的。可对于在意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这些真相拥有全部的意义。
正因为这样,《财新》从过去十年(2009-2019)所刊发的 #调查报道 中选取了30个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包括天津大爆炸、非洲猪瘟、P2P暴雷、周永康案、李庄案、魏则西之死、淮河癌症村等等,将长达数万字的文字报道浓缩为三千字的节目文稿,以金字塔的结构突出报道中的关键瞬间,以 #播客 的形式呈现出每一个重磅调查的幕后故事。
每集节目由一位讲述者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案件的完整经过,并邀请参与采访报道的记者和编辑描述调查的过程和细节、点出关键信息,还精心选取了新闻素材、受访者录音、现场声和音效等多种声音素材,铺垫故事的基调,最大限度的搭建出场景感,让听众沉浸在音频报道中。
【财新十年调查报道故事集】以声音的形式留作纪念,呈献给在意这个时代的你。
🎧收听地址🔽
🎙第一季:https://pca.st/22c51r8r
🎙第二季:https://pca.st/acfhpf6g
(注:每期节目只有上集限免收听,下集需前往 #财新 app。附件已包含两季全部音频,可保存离线收听。)
p.s.附件获取自 @buzhouxiansheng
📡频道:浮光掠影
👍1
✍️
尽管我们在理解生物学某些深奥方面比祖先前进了很远,但对于死亡,我们仍然像我们的祖先一样采取十分复杂的、逃避的态度:我们像他们一样厌恶谈论个人的死亡,也同样不愿想到个人的死亡。那是不雅的事,就像旧时对男女混杂的人群谈论性病或堕胎一样。大规模的死亡倒没有以同样的特殊方式让我们不安:我们可以团团围坐在晚餐的桌边谈论战争,其中有六千万生命一朝灰飞烟灭。谈起这个,我们就像谈论坏天气一样。我们可以天天在电影和电视上观看突然的血淋淋的死亡,并且是色彩鲜活的景象,而用不着去忍住一滴眼泪。只是当死亡的数目很小、又发生在近处的时候,我们才开始焦躁不安地苦思苦想。问题的核心,乃是人们自身赤裸的、冷酷的死亡。这是自然界一切现实之中我们最有绝对把握的现实,而它却说不得、想不得。
——刘易斯·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
#book #书摘
尽管我们在理解生物学某些深奥方面比祖先前进了很远,但对于死亡,我们仍然像我们的祖先一样采取十分复杂的、逃避的态度:我们像他们一样厌恶谈论个人的死亡,也同样不愿想到个人的死亡。那是不雅的事,就像旧时对男女混杂的人群谈论性病或堕胎一样。大规模的死亡倒没有以同样的特殊方式让我们不安:我们可以团团围坐在晚餐的桌边谈论战争,其中有六千万生命一朝灰飞烟灭。谈起这个,我们就像谈论坏天气一样。我们可以天天在电影和电视上观看突然的血淋淋的死亡,并且是色彩鲜活的景象,而用不着去忍住一滴眼泪。只是当死亡的数目很小、又发生在近处的时候,我们才开始焦躁不安地苦思苦想。问题的核心,乃是人们自身赤裸的、冷酷的死亡。这是自然界一切现实之中我们最有绝对把握的现实,而它却说不得、想不得。
——刘易斯·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
#book #书摘
在强调多代同堂的大家族文化中,与年老的长辈住在一起是再为常见不过的事。我们朴素的认识当中,也许会有这样一种猜想:在老年人身边长大的孩子会更加了解老年人,且对老年人们有更加积极的态度。
2020年发表在《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 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就探讨了小时候与老年人的同住经历如何影响我们对老年人的态度。然而研究者们得出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小时候和老年人同住的人对老年人有着更加消极的态度,他们对自己则更不容易有衰老的焦虑。
#老龄化 #生活
为什么不再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了? |阅读原文
2020年发表在《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 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就探讨了小时候与老年人的同住经历如何影响我们对老年人的态度。然而研究者们得出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小时候和老年人同住的人对老年人有着更加消极的态度,他们对自己则更不容易有衰老的焦虑。
#老龄化 #生活
为什么不再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了? |阅读原文
Telegraph
SP | 为什么不再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了?
1 问题提出: 同住经历如何影响人们对老年人的态度? l 隔代互动的作用:互动质量的重要性 研究者通过对隔代互动的关注,来探讨并解释小时候的同住经历如何影响我们对老年人态度的积极性。 过往研究表明,高频率隔代互动可以减少群体之间的偏见和刻板印象,提高人们对老年人的同理心,改善人们对老年人的态度。 除了互动频率以外,互动的质量也很重要。根据Allport的观点,互动对态度的改善作用是需要条件的:互动中的人们应该站在反对老年人刻板印象的立场上,还应该保持一种合作的互动精神,即互动双方拥有共同的目标,相等的地位和人际关系(Allport…
今天,一种对 #知识分子 的典型误解在于:知识分子通常是受过良好学术训练的大学教授。虽然以现实情形来看,一批志存高远的学院派知识分子的确跳出了象牙塔,但从历史根源追溯,学者与知识分子的最本质区别,正在于后者的活动始终与“公共”密切相关,他们总是通过回馈社会来体现价值,不满足于过分的专业化,并且从未放弃寻找更大数量的听众。
知识分子是怎么消亡的?| 阅读原文
知识分子是怎么消亡的?| 阅读原文
Telegraph
知识分子是怎么消亡的?
在当下的中文互联网语境,这三种称谓常被混淆使用:媒体人、学者与知识分子。 梁文道就讲过,出席活动时常被冠以“文化学者”头衔,一解释自己是媒体人,周围便认为他在自谦,搞得他不得不另行补充:学者在垂直领域做研究,媒体人通过媒介做传播,二者使命不同,无关高下优劣。 可什么是知识分子的使命,恐怕更会令人一头雾水。 电影《青年马克思》倒是提供了一则参照: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时年24岁,因供职的《莱茵报》被普鲁士当局查封,举家迁往巴黎。哲学家之所以沦为丧家之犬,不过是由于他实践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典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