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Link
Media is too big
VIEW IN TELEGRAM
【罗翔】女性故意“报复”男性?性侵犯罪是一种高诬告率的犯罪吗?

虽然没有经验统计表明性侵犯罪的虚假报案率是最高的,但人们还是会担心,女方会诬告被告。

许多人认为,性侵犯的报案率至少有50%是虚假的,很多性侵犯案件都是女性出于愤怒而报复,或者是担心未婚先孕受到社会歧视而对男性进行诬告。

但是严肃的学术研究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相反,在性侵犯罪中,存在大量的犯罪黑数,也即有相当多的性侵犯罪没有进入到司法体系,许多被害人害怕受到二次伤害而不会报案。

我们需要严肃的学术研究与统计来表明,在性侵犯罪中,到底是诬告率高,还是未报案的比率更高。

视频来源 bilibili
#罗翔 #刑法 #女性 #性侵
文明指的是一个强大的、有组织的政权,或一群能够对世界产生影响的政权或人群。#文明 不对应于政治边界

王赓武纵谈文明的扩展与交流 | 阅读原文
我说频道没开评论是因为社恐,这真不是客套和搪塞,我说过我的微信只有 50 位好友就是一佐证。更准确说应该是社交网络恐惧,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并不怯于与陌生人交流,不会感到局促和尴尬,但在线上的网络世界就是另一个样子了,处处谨言慎行,对社交软件向来敬而远之,不说快手抖音,就是微博豆瓣我都没注册账号,Telegram 也更多的只是作为信息源的一个补充。为什么会恐惧社交网络,我想可能是它给我一种不真实感吧,我喜欢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因为我能真切的看到和我交流的对象,看到对方的表情,感受到对方的语气 ······ 这一切的一切都能让我放松。

有此感慨,因为中午看了一本书《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一本的薄薄的小册子,作者是多产似母猪的德国思想家韩炳哲,对数字媒体时代的种种危机——诸如网络暴力、丑闻社会、点赞现象学、数字民主等等——进行了相应的批判性分析。数字化信息交流和社交平台占领了我们的生活,对这种去现实化的人类未来,作者是持悲观态度的,虽然他对种种数字媒体进行了批判分析,但书里没有给出解决的办法,更像是对人类在数字化社会面临沉沦危险的警示公告。

我想作者应该也不是要读者看完这书就去删除所有社交账号和杜绝一切数字媒体,但书中其论述逻辑与洞察思考确实值得反复思量,除了技术拥有者和革新者,我们普通人也要考虑权衡数码生活与现实生活,如何与数字共舞,避免掉入数字媒体的陷阱。这里我又想到了韩炳哲的另一本书《倦怠社会》,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推荐大家有空看看这本小书《在群中》,不一定要认可作者的某些论断,但看完书也许你对当下和未来能多点认知和思考。韩炳哲的系列作品如《倦怠社会》《他者的消失》等也值得一读。

#book
👍1
✍️
信息越多未必就会做出越好的决定。如今,随着不断增加的信息量,人们的高级判断能力也随之畸形。在很多情况下,信息以少为多。舍弃和遗忘的负面性在这里是能够带来生产力的。单纯靠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交流并不能点亮这个世界。透明性也不能让人变得睿智。大量的信息本身并不会创造事实,它无法让光照进黑暗。释放出的信息越多,世界就会变得越杂乱、越鬼祟。从某个临界点开始,信息不再能给我们带来资讯(informativ),而只会让事物变畸形(deformativ);交流不再能带来沟通(kommunikativ),而只是单纯的叠加(kumulativ)。

——韩炳哲📚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book #书摘
世界各地法律对卖淫的管理条例分类:

🟩 性交易受到一定管制但合法

🟦 提供性服务(以获取金钱为目的的性行为)是合法的,但是有组织地进行如妓院、拉皮条等是非法的,个人性交易不受到管制

🟥 法律规定禁止进行性交易

⬜️ 没有资料

via.wikipedia
✍️
一个人染上了书瘾,就只能不断地加大剂量。于是迟早有一天,书会从书架上喷涌而出,堆在地板上,贴在空墙边,直到把自己变成家具,到最后,甚至是主人唯一的家具。——布克哈德·施皮南📚《书情书》


@inbox_all:每个爱书之人会懂得的书,不是真正爱书的人写不出这样的书,这是作者写给书籍(纸质书)的一封情书。

P.S.这本书我是在 微信读书 上看的电子版[捂脸允悲]
#book
我们身处在现实与幻想交错的世界里

摄影师@chrixed 用长焦压缩景深,再利用影调关系、有形式感的构图塑造空间,随着画面反差所强调的不真实感被放大,城市在摄影师的眼中变成了幻想的世界,在拥挤繁忙的城市中寻找些许有意味的空隙,给予人解放内心的自由想象。 source
像康熙朝君臣互相谀頌本朝为“ #盛世 ”,则属于满洲统治者自我标榜,是玄烨倡导“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的政治效应。对此我说过,“只有在最无耻的时代,才会产生这样的文字。”这类记载,当然更不应成为今天我们证明存在“康乾盛世”的证据。

就我个人看来,“盛世”这个词本身带有很浓厚的封建意识的味道和明显颂扬的主观色彩。今天我们论述 #历史,是否一定要沿用“盛世”这样的字眼,也值得考虑。描述一个王朝的上升或顶峰阶段,我们可以用兴盛、强盛、兴旺、全盛、鼎盛时期等等词汇,都可以反映出相应的内容,而比“盛世”更符合现代史学的要求。

一个成熟的具有自觉意识的民族应该是善于反思的民族,而这种民族的反思精神首先就应该体现在知识分子群体和历史研究者身上。一个缺乏反思精神的人、缺乏反思精神的民族,是没有资格要求别人、别的民族进行反思的,也不可能给人类历史贡献任何新的东西。


姚念慈:“康乾盛世”与历史意义的采择 | 阅读原文
在 TG 上时常能看到一句口号「人生苦短,逃离微信」,请问谁逃成了?别误会,没有要嘲讽的意思,我自己就是一个使用微信很克制的人,只是在看到这句口号时就不由想两个问题:

一是怎么逃?
使用哪个社交软件取决于我们所在的人际关系和社交圈子在用哪个工具,自己是没有多少选择权的,你的大多数亲朋好友都在用 A 社交,你总不能自己一个人用 B 吧。假设你的社交圈子就 10 个人,你说服其他人都改用了 B ,可这 9 个人背后又有他们自己的圈子,基本上都是使用 A ,这 9 个人又有多大动力去让他们圈子的人改用 B 或坚持使用 B 多久呢?当年马云花了多少人力物力去推「来往」,结果呢?

二是逃去哪?
墙外的可以直接排除了,仅科学上网这点就吓退了多少人,即便你自己「出去」了要联系还得绕回来,那还有什么选择?iMessage 吗,据我了解身边使用苹果的朋友,它只是首页上的一个图标而已。放眼四周,我们真的没的选,再者,国内真有一款即时通讯工具能够取代微信的地位,你觉得它和微信会有区别吗。

在没有出现新的社交方式(形式)前,我暂时想不出如何摆脱微信,你可以轻易列举 100 个拒绝微信的理由,别人也可以找出 100 个依赖微信的理由,所以,我们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依旧会困在「微信」里。

📡频道:浮光掠影 #微信 #一个想法不一定对
2025/07/13 02:25:32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