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性侵 案件的审理中,为什么性侵受害者往往处于不利的一方?女性在公共领域与司法程序中还面临哪些不平等的待遇?在西方文化中,神话人物“美杜莎”的形象常被引申为受到性侵害的 #女性。本期“读刊”追溯美国对于性侵案件的社会抗争和司法改革历程,呈现作为性侵受害者主体的女性所遭遇的结构性困境。
重塑美杜莎:性侵受害者的困境与反抗 | 阅读原文
重塑美杜莎:性侵受害者的困境与反抗 | 阅读原文
Telegraph
重塑美杜莎:性侵受害者的困境与反抗|读刊
在性侵案件的审理中,为什么性侵受害者往往处于不利的一方?女性在公共领域与司法程序中还面临哪些不平等的待遇?在西方文化中,神话人物“美杜莎”的形象常被引申为受到性侵害的女性。本期“读刊”追溯美国对于性侵案件的社会抗争和司法改革历程,呈现作为性侵受害者主体的女性所遭遇的结构性困境。 撰文 | 王嘉吟 01 重塑美杜莎,性侵受害者的反抗 纽约,曼岛下城区,收集池(Collect Pond) 公园中央,美杜莎赤身裸体,一手持剑,一手拎着珀尔修斯的头颅。“提着珀尔修斯头颅的美杜莎”,这座雕塑作品足有两米高,美杜莎…
Media is too big
VIEW IN TELEGRAM
我说频道没开评论是因为社恐,这真不是客套和搪塞,我说过我的微信只有 50 位好友就是一佐证。更准确说应该是社交网络恐惧,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并不怯于与陌生人交流,不会感到局促和尴尬,但在线上的网络世界就是另一个样子了,处处谨言慎行,对社交软件向来敬而远之,不说快手抖音,就是微博豆瓣我都没注册账号,Telegram 也更多的只是作为信息源的一个补充。为什么会恐惧社交网络,我想可能是它给我一种不真实感吧,我喜欢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因为我能真切的看到和我交流的对象,看到对方的表情,感受到对方的语气 ······ 这一切的一切都能让我放松。
有此感慨,因为中午看了一本书《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一本的薄薄的小册子,作者是多产似母猪的德国思想家韩炳哲,对数字媒体时代的种种危机——诸如网络暴力、丑闻社会、点赞现象学、数字民主等等——进行了相应的批判性分析。数字化信息交流和社交平台占领了我们的生活,对这种去现实化的人类未来,作者是持悲观态度的,虽然他对种种数字媒体进行了批判分析,但书里没有给出解决的办法,更像是对人类在数字化社会面临沉沦危险的警示公告。
我想作者应该也不是要读者看完这书就去删除所有社交账号和杜绝一切数字媒体,但书中其论述逻辑与洞察思考确实值得反复思量,除了技术拥有者和革新者,我们普通人也要考虑权衡数码生活与现实生活,如何与数字共舞,避免掉入数字媒体的陷阱。这里我又想到了韩炳哲的另一本书《倦怠社会》,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推荐大家有空看看这本小书《在群中》,不一定要认可作者的某些论断,但看完书也许你对当下和未来能多点认知和思考。韩炳哲的系列作品如《倦怠社会》《他者的消失》等也值得一读。
#book
有此感慨,因为中午看了一本书《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一本的薄薄的小册子,作者是
我想作者应该也不是要读者看完这书就去删除所有社交账号和杜绝一切数字媒体,但书中其论述逻辑与洞察思考确实值得反复思量,除了技术拥有者和革新者,我们普通人也要考虑权衡数码生活与现实生活,如何与数字共舞,避免掉入数字媒体的陷阱。这里我又想到了韩炳哲的另一本书《倦怠社会》,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推荐大家有空看看这本小书《在群中》,不一定要认可作者的某些论断,但看完书也许你对当下和未来能多点认知和思考。韩炳哲的系列作品如《倦怠社会》《他者的消失》等也值得一读。
#book
👍1
✍️
信息越多未必就会做出越好的决定。如今,随着不断增加的信息量,人们的高级判断能力也随之畸形。在很多情况下,信息以少为多。舍弃和遗忘的负面性在这里是能够带来生产力的。单纯靠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交流并不能点亮这个世界。透明性也不能让人变得睿智。大量的信息本身并不会创造事实,它无法让光照进黑暗。释放出的信息越多,世界就会变得越杂乱、越鬼祟。从某个临界点开始,信息不再能给我们带来资讯(informativ),而只会让事物变畸形(deformativ);交流不再能带来沟通(kommunikativ),而只是单纯的叠加(kumulativ)。
——韩炳哲📚《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book #书摘
信息越多未必就会做出越好的决定。如今,随着不断增加的信息量,人们的高级判断能力也随之畸形。在很多情况下,信息以少为多。舍弃和遗忘的负面性在这里是能够带来生产力的。单纯靠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交流并不能点亮这个世界。透明性也不能让人变得睿智。大量的信息本身并不会创造事实,它无法让光照进黑暗。释放出的信息越多,世界就会变得越杂乱、越鬼祟。从某个临界点开始,信息不再能给我们带来资讯(informativ),而只会让事物变畸形(deformativ);交流不再能带来沟通(kommunikativ),而只是单纯的叠加(kumulativ)。
——韩炳哲📚《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book #书摘
为什么说美国消费者是一场噩梦 | 大西洋月刊
文章认为美国 #消费文化 鼓励了对服务行业人员的恶劣态度。因为美国民众的消费行为往往与他们的自我认同相关,而当疫情使人失去了对自身的控制感,他们便把情绪转向了他们认为能够控制的 #服务业 人员。
文章认为美国 #消费文化 鼓励了对服务行业人员的恶劣态度。因为美国民众的消费行为往往与他们的自我认同相关,而当疫情使人失去了对自身的控制感,他们便把情绪转向了他们认为能够控制的 #服务业 人员。
Telegraph
为什么说美国消费者是一场噩梦
By Amanda Mull 5 月,我站在一架飞机的后厨房里,看着一群人排着队来训斥我旁边的空乘。我们在纽约拉瓜迪亚机场的一个登机口,航班延误了半个小时,机舱内的空气中弥漫着焦虑的汗水和在登机口购买的一袋袋快餐的气味。不耐烦的乘客挤过那些正将手提包放入头顶行李箱的人,在抱怨的队列中争夺位置,抱怨的内容主要是些空乘显然无法控制的事情:航空公司出售了中间座位、混乱的等待、或另一个空乘的无礼语气。 我被塞在通常为机组人员保留的一个小空间里,因为当我到了那个指定座位前,却发现了一个无意起身的人。他没有给出任何…
✍️
@inbox_all:每个爱书之人会懂得的书,不是真正爱书的人写不出这样的书,这是作者写给书籍(纸质书)的一封情书。
P.S.这本书我是在 微信读书 上看的电子版[捂脸允悲]
#book
一个人染上了书瘾,就只能不断地加大剂量。于是迟早有一天,书会从书架上喷涌而出,堆在地板上,贴在空墙边,直到把自己变成家具,到最后,甚至是主人唯一的家具。
——布克哈德·施皮南📚《书情书》@inbox_all:每个爱书之人会懂得的书,不是真正爱书的人写不出这样的书,这是作者写给书籍(纸质书)的一封情书。
#book
为啥老说《星战》像《沙丘》?详解25大核心情节 | 阅读原文
《沙丘》与《星战》的关系,是科幻史上著名的疑难问题。40多年后的今天,他俩的相似之处早已不再局限于1977年第一部《星球大战》电影。这两个深刻影响了人类文化的庞大系列,到底有哪些相似处?
#沙丘 #星球大战 #科幻
《沙丘》与《星战》的关系,是科幻史上著名的疑难问题。40多年后的今天,他俩的相似之处早已不再局限于1977年第一部《星球大战》电影。这两个深刻影响了人类文化的庞大系列,到底有哪些相似处?
#沙丘 #星球大战 #科幻
Telegraph
为啥老说《星战》像《沙丘》?详解25大核心情节
作者 | 南方战士,星球大战中文网站站长 《沙丘》对《星战》的影响,是科幻史上著名的疑难问题。 老说“沙丘启发了星战”“星战是简易版沙丘”,这两个深刻影响了人类文化的庞大系列,到底哪儿相似? 我们请来星战+沙丘专家南方战士老师,详细考据了《沙丘》和《星战》的10大基础设定+25处关键情节。 剧透预警 很久很久以后,在一片遥远的沙丘...... 一名天赋异禀的男孩,来自一颗沙漠星球。把他带大的亲人被邪恶的帝国杀害。但他却发现,自己的身体里居然流着杀人恶魔的血。最后,他带领起义军,推翻皇帝与恶魔的统治,…
像康熙朝君臣互相谀頌本朝为“ #盛世 ”,则属于满洲统治者自我标榜,是玄烨倡导“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的政治效应。对此我说过,“只有在最无耻的时代,才会产生这样的文字。”这类记载,当然更不应成为今天我们证明存在“康乾盛世”的证据。
就我个人看来,“盛世”这个词本身带有很浓厚的封建意识的味道和明显颂扬的主观色彩。今天我们论述 #历史,是否一定要沿用“盛世”这样的字眼,也值得考虑。描述一个王朝的上升或顶峰阶段,我们可以用兴盛、强盛、兴旺、全盛、鼎盛时期等等词汇,都可以反映出相应的内容,而比“盛世”更符合现代史学的要求。
一个成熟的具有自觉意识的民族应该是善于反思的民族,而这种民族的反思精神首先就应该体现在知识分子群体和历史研究者身上。一个缺乏反思精神的人、缺乏反思精神的民族,是没有资格要求别人、别的民族进行反思的,也不可能给人类历史贡献任何新的东西。
姚念慈:“康乾盛世”与历史意义的采择 | 阅读原文
就我个人看来,“盛世”这个词本身带有很浓厚的封建意识的味道和明显颂扬的主观色彩。今天我们论述 #历史,是否一定要沿用“盛世”这样的字眼,也值得考虑。描述一个王朝的上升或顶峰阶段,我们可以用兴盛、强盛、兴旺、全盛、鼎盛时期等等词汇,都可以反映出相应的内容,而比“盛世”更符合现代史学的要求。
一个成熟的具有自觉意识的民族应该是善于反思的民族,而这种民族的反思精神首先就应该体现在知识分子群体和历史研究者身上。一个缺乏反思精神的人、缺乏反思精神的民族,是没有资格要求别人、别的民族进行反思的,也不可能给人类历史贡献任何新的东西。
姚念慈:“康乾盛世”与历史意义的采择 | 阅读原文
Telegraph
姚念慈:“康乾盛世”与历史意义的采择
对“康乾盛世”这样的大题目,我没有什么发言权。我对清初历史做的一点探讨,都属于实证性和辨析性的,至多只是透过具体的分析来窥视清前期的社会性质和时代特征,类似管中窥豹。而“康乾盛世”则属于综合性的讨论,我还没有充分的思考,只能就所看到的一些论述提出一点感受。 讨论“康乾盛世”,实质上就是对清前期进行历史定位,我觉得首先必须分疏出许多分支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才谈得上综合性的结论。可是我们的研究往往是在具体研究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就预先设定一些前提,并以这些预设前提来指导具体的研究。当前清史研究的“主流”对清…
在 TG 上时常能看到一句口号「人生苦短,逃离微信」,请问谁逃成了?别误会,没有要嘲讽的意思,我自己就是一个使用微信很克制的人,只是在看到这句口号时就不由想两个问题:
一是怎么逃?
使用哪个社交软件取决于我们所在的人际关系和社交圈子在用哪个工具,自己是没有多少选择权的,你的大多数亲朋好友都在用 A 社交,你总不能自己一个人用 B 吧。假设你的社交圈子就 10 个人,你说服其他人都改用了 B ,可这 9 个人背后又有他们自己的圈子,基本上都是使用 A ,这 9 个人又有多大动力去让他们圈子的人改用 B 或坚持使用 B 多久呢?当年马云花了多少人力物力去推「来往」,结果呢?
二是逃去哪?
墙外的可以直接排除了,仅科学上网这点就吓退了多少人,即便你自己「出去」了要联系还得绕回来,那还有什么选择?iMessage 吗,据我了解身边使用苹果的朋友,它只是首页上的一个图标而已。放眼四周,我们真的没的选,再者,国内真有一款即时通讯工具能够取代微信的地位,你觉得它和微信会有区别吗。
在没有出现新的社交方式(形式)前,我暂时想不出如何摆脱微信,你可以轻易列举 100 个拒绝微信的理由,别人也可以找出 100 个依赖微信的理由,所以,我们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依旧会困在「微信」里。
📡频道:浮光掠影 #微信 #一个想法不一定对
一是怎么逃?
使用哪个社交软件取决于我们所在的人际关系和社交圈子在用哪个工具,自己是没有多少选择权的,你的大多数亲朋好友都在用 A 社交,你总不能自己一个人用 B 吧。假设你的社交圈子就 10 个人,你说服其他人都改用了 B ,可这 9 个人背后又有他们自己的圈子,基本上都是使用 A ,这 9 个人又有多大动力去让他们圈子的人改用 B 或坚持使用 B 多久呢?当年马云花了多少人力物力去推「来往」,结果呢?
二是逃去哪?
墙外的可以直接排除了,仅科学上网这点就吓退了多少人,即便你自己「出去」了要联系还得绕回来,那还有什么选择?iMessage 吗,据我了解身边使用苹果的朋友,它只是首页上的一个图标而已。放眼四周,我们真的没的选,再者,国内真有一款即时通讯工具能够取代微信的地位,你觉得它和微信会有区别吗。
在没有出现新的社交方式(形式)前,我暂时想不出如何摆脱微信,你可以轻易列举 100 个拒绝微信的理由,别人也可以找出 100 个依赖微信的理由,所以,我们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依旧会困在「微信」里。
📡频道:浮光掠影 #微信 #一个想法不一定对
Telegraph
小小抗拒,我这样使用微信和加好友
今天看到《人物》上发了一篇文章——《不用微信的人》,看了一些评论,天下真的苦微信久矣,不少的人也在呼吁逃离微信。的确,微信如今统治了我们绝大部分人的日常,衣食住行,无孔不入,成了基础设施,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我们也被这庞然大物所束缚。但使用哪个社交软件却不是自己能左右的,取决于我们所在的人际关系和社交圈子,所以短期内逃离不是很现实。逃离不了不代表要顺从,这里我只是想简单讲讲自己使用微信的一些习惯以及怎样「正确」地加好友,仅供参考。 我其实很早就注册微信帐号了,用的是 QQ 号注册,不过当时没怎么用,后来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