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成人杂志消亡史 | 阅读原文
日本情色绝不仅仅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娱乐消遣工具和文化奇观,相反它是一段需严肃对待的文化史。
作为一个颇有争议的母题,有性之美学也有暴力,有被满足的快感也有商业贩卖的残酷,有抵抗压抑的英雄主义也有毁灭德道的撒旦式狂欢。日本色情究竟为何物?有且只有历史可以回答。
本文将以历史为纬度,以日本色情书籍的兴衰历史为脉络,还原日本无可复制的色情图书发展史。
#日本 #情色
日本情色绝不仅仅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娱乐消遣工具和文化奇观,相反它是一段需严肃对待的文化史。
作为一个颇有争议的母题,有性之美学也有暴力,有被满足的快感也有商业贩卖的残酷,有抵抗压抑的英雄主义也有毁灭德道的撒旦式狂欢。日本色情究竟为何物?有且只有历史可以回答。
本文将以历史为纬度,以日本色情书籍的兴衰历史为脉络,还原日本无可复制的色情图书发展史。
#日本 #情色
Telegraph
日本成人杂志消亡史
做書按:《全裸导演》第二季定档6月24日。这部剧集让不少海外观众重新认识日本的情色商业帝国,同时也让我们朦朦胧胧地意识到,只有日本特有的文化土壤才有可能出现“AV皇帝”和AV产业,并成为无数东亚少男少女的讳莫如深的青春记忆。 无论如何,日本情色绝不仅仅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娱乐消遣工具和文化奇观,相反它是一段需严肃对待的文化史。 作为一个颇有争议的母题,有性之美学也有暴力,有被满足的快感也有商业贩卖的残酷,有抵抗压抑的英雄主义也有毁灭德道的撒旦式狂欢。日本色情究竟为何物?有且只有历史可以回答。 本文将以历史为…
Forwarded from Solidot
为什么超链接呈现蓝色
2021-08-30 18:18 #互联网
1993 年的一个瞬间,超链接突然统一显示成蓝色,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好像没人说得清,Elise Blanchard 对此有一点个人猜测:
有人说超链接的蓝色是选出来的,但 W3C 直到 1994 年才建立起来,因此 93 年 Web 可访问性的标准还没有出现。假定文本颜色默认为黑色,链接则为蓝色,那么可以看到二者之间的对比度为 2.3:1,似乎并不足以体现出清晰的差异性。相反我倒是觉得 Cello 与 Mosaic 都受到当时用户界面设计中一些共通趋势的启发。所以我的理论是这样:Windows 3.1 是在这两个项目之前几个月推出的,也在界面中第一个采用蓝色作为选定色,于是设计人员自然而然地想到在超链接上使用相同的颜色。
另外,我们都知道 Mosaic 的灵感来自 ViolaWWW,也保留了后者在界面中使用的灰色背景与黑色文本。查看 Mosaic 的发行说明,可以看到 0.7 版本中首先选择了将带有下划线的黑色文本作为超链接形式。但直到 93 年的 4 月中旬,情况才发生了巨变。在此之前,从1985 年开始微软一直使用带有下划线的黑色文本来表示超链接,有人还认为微软这是窃取了苹果 Lisa 的外观与视觉感受。
我认为,我们使用蓝色超链接的真正原因单纯是彩色显示器的快速流行。Mosaic 产品的普及与彩色显示器相关,蓝色超链接也是一样。年纪较长的朋友肯定还记得,Mosaic 的出现正好是在行业开始支持彩色显示器的关键节点。之前的标准,是使用下划线、悬停显示状态信息或者带边框的黑色文本;但 Mosaic 毅然选择使用蓝色,而且将浏览器移植到多种操作系统之上。这让 Mosaic 成为互联网使用的标准浏览器,也让它的用户界面成为全世界执行网络交互时的默认表达。
2021-08-30 18:18 #互联网
1993 年的一个瞬间,超链接突然统一显示成蓝色,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好像没人说得清,Elise Blanchard 对此有一点个人猜测:
有人说超链接的蓝色是选出来的,但 W3C 直到 1994 年才建立起来,因此 93 年 Web 可访问性的标准还没有出现。假定文本颜色默认为黑色,链接则为蓝色,那么可以看到二者之间的对比度为 2.3:1,似乎并不足以体现出清晰的差异性。相反我倒是觉得 Cello 与 Mosaic 都受到当时用户界面设计中一些共通趋势的启发。所以我的理论是这样:Windows 3.1 是在这两个项目之前几个月推出的,也在界面中第一个采用蓝色作为选定色,于是设计人员自然而然地想到在超链接上使用相同的颜色。
另外,我们都知道 Mosaic 的灵感来自 ViolaWWW,也保留了后者在界面中使用的灰色背景与黑色文本。查看 Mosaic 的发行说明,可以看到 0.7 版本中首先选择了将带有下划线的黑色文本作为超链接形式。但直到 93 年的 4 月中旬,情况才发生了巨变。在此之前,从1985 年开始微软一直使用带有下划线的黑色文本来表示超链接,有人还认为微软这是窃取了苹果 Lisa 的外观与视觉感受。
我认为,我们使用蓝色超链接的真正原因单纯是彩色显示器的快速流行。Mosaic 产品的普及与彩色显示器相关,蓝色超链接也是一样。年纪较长的朋友肯定还记得,Mosaic 的出现正好是在行业开始支持彩色显示器的关键节点。之前的标准,是使用下划线、悬停显示状态信息或者带边框的黑色文本;但 Mosaic 毅然选择使用蓝色,而且将浏览器移植到多种操作系统之上。这让 Mosaic 成为互联网使用的标准浏览器,也让它的用户界面成为全世界执行网络交互时的默认表达。
反对知识分子的时候,他们在反对什么? | 阅读原文
为什么那些我们一听就觉得荒诞不经的言论还会有那么多人相信?为什么人们会反对专家?“公共知识分子”又为什么招人嫌?
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许多都可以用“反智主义”来解读。在《美国的反智传统》一书中,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阐述了这些“反智”现象:从对那些荒谬认知的笃信,到对专家和 #知识分子 的怀疑和攻击,今天分享的文章,将会借助这本书,讨论 #反智主义 如何影响大众的思考和行为。
为什么那些我们一听就觉得荒诞不经的言论还会有那么多人相信?为什么人们会反对专家?“公共知识分子”又为什么招人嫌?
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许多都可以用“反智主义”来解读。在《美国的反智传统》一书中,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阐述了这些“反智”现象:从对那些荒谬认知的笃信,到对专家和 #知识分子 的怀疑和攻击,今天分享的文章,将会借助这本书,讨论 #反智主义 如何影响大众的思考和行为。
Telegraph
反对知识分子的时候,他们在反对什么?
如果给过去两年找几个关键词的话,“辟谣”绝对位列其中。想必不少人都还有印象,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之时,也有不少谣言借机横行。有人声称吃大蒜、喝白酒可以杀死病毒,有人认为多喝热水、多吃姜能“热死”病毒,甚至还有人造谣天亮前吃九个鸡蛋可以预防肺炎。就算你搬出各种知识道理,甚至有专家亲自出来辟谣,这类谣言仍然层出不穷。 当下的网络平台上,也有不少让人匪夷所思的言论。林生斌的深情人设“翻车”时,一些吃瓜群众说他用某种“镇魂术”将亡妻的灵魂封印在井下。近日来,网络上又出现了对防疫专家张文宏医生的攻击。种种怪象,都令人觉得离谱。…
刘擎X许纪霖:社交媒体时代的知识分子与反智主义|燕京书评
近些年来,社交媒体经常能够看到 #反智主义 的指责话语。为什么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反智主义及其现象?在社交媒体时代,#知识分子 真的越来越多余了吗?大众真的在反叛知识吗?近日,刘擎和许纪霖就此展开了讨论。
近些年来,社交媒体经常能够看到 #反智主义 的指责话语。为什么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反智主义及其现象?在社交媒体时代,#知识分子 真的越来越多余了吗?大众真的在反叛知识吗?近日,刘擎和许纪霖就此展开了讨论。
Telegraph
刘擎X许纪霖:社交媒体时代的知识分子与反智主义|燕京讲稿
整理 | 张笑晨 李庆 全文共13900字,阅读大约需要 20 分钟
研究证明互联网只会放大并不会创造新的暴民
最新研究表明,互联网并不会凭空创造出网暴,只是会让本就好斗的用户更无所顾忌地“释放天性”。很多人认为互联网不适用拿来讨论政治:面对有争议的问题,很多用户更愿意与他人进行面对面讨论。而在此之前,不少媒体和研究也认定一个前提性的假设,即互联网上的匿名性把部分用户变成了“暴民”、呈现出对其他讨论参与者的高度敌意与残酷打压。但根据奥胡斯大学研究人员的观点,这种判断并不正确。
研究发现,那些在互联网政治讨论中充满敌意的用户,在面对面交流中同样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敌意。这些人的性格让自己渴望获得认可与主导权,而且乐于在网上及线下把对话导向攻击与打压。一旦对话被他人所主导,他们往往会表现得怒不可遏。这项研究对 8000 多名美国及丹麦民众进行了调查,他们需要以在线或离线方式讨论政治话题下的个人经历与行为。研究人员表示,尽管两个国家在政治制度与极端化倾向上有着很大不同,但毁掉线上/线下讨论质量的永远都是那种必须把握对话主导权的家伙。
究还表明,丹麦和美国民众也确实认为在网上讨论政治话题,效果远远不如面对面交流。这也带来了另外一种可能的解释。在线上与线下环境中,很少有受访者认为自己受到了攻击或骚扰;但研究发现,在网络环境中,人们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到他人遭受的攻击与骚扰。
研究人员还观察到,互联网并不是让用户变得咄咄逼人的原因所在——他们只是在正常使用互联网的功能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他们还提到,网上表现出的敌意并非偶然,而是用户的一种蓄意策略。 要阻止网暴行为,我们需要降低少数极端暴民的曝光度与影响力,否则必然会阻止更多理智用户参与在线讨论,“随着社交媒体在政治进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维持良好的线上讨论氛围将成为保障民主制度的重要前提。”
#互联网 via.solidot
最新研究表明,互联网并不会凭空创造出网暴,只是会让本就好斗的用户更无所顾忌地“释放天性”。很多人认为互联网不适用拿来讨论政治:面对有争议的问题,很多用户更愿意与他人进行面对面讨论。而在此之前,不少媒体和研究也认定一个前提性的假设,即互联网上的匿名性把部分用户变成了“暴民”、呈现出对其他讨论参与者的高度敌意与残酷打压。但根据奥胡斯大学研究人员的观点,这种判断并不正确。
研究发现,那些在互联网政治讨论中充满敌意的用户,在面对面交流中同样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敌意。这些人的性格让自己渴望获得认可与主导权,而且乐于在网上及线下把对话导向攻击与打压。一旦对话被他人所主导,他们往往会表现得怒不可遏。这项研究对 8000 多名美国及丹麦民众进行了调查,他们需要以在线或离线方式讨论政治话题下的个人经历与行为。研究人员表示,尽管两个国家在政治制度与极端化倾向上有着很大不同,但毁掉线上/线下讨论质量的永远都是那种必须把握对话主导权的家伙。
究还表明,丹麦和美国民众也确实认为在网上讨论政治话题,效果远远不如面对面交流。这也带来了另外一种可能的解释。在线上与线下环境中,很少有受访者认为自己受到了攻击或骚扰;但研究发现,在网络环境中,人们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到他人遭受的攻击与骚扰。
研究人员还观察到,互联网并不是让用户变得咄咄逼人的原因所在——他们只是在正常使用互联网的功能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他们还提到,网上表现出的敌意并非偶然,而是用户的一种蓄意策略。 要阻止网暴行为,我们需要降低少数极端暴民的曝光度与影响力,否则必然会阻止更多理智用户参与在线讨论,“随着社交媒体在政治进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维持良好的线上讨论氛围将成为保障民主制度的重要前提。”
#互联网 via.solidot
PsyArXiv
The Psychology of Online Political Hostility: A Comprehensive, Cross-National Test of the Mismatch Hypothesis
Why are online discussions about politics experienced as more hostile than offline discussions? A popular answer builds on the argument that human psychology is tailored for face-to-face interaction and, accordingly, people’s behavior changes for the worse…
江湖黑话、学术术语与网络流行语:语言的污染,还是隐秘的反抗? | 燕京书评
年长者看不明的 #网络 #流行语,外行人听不懂的专业术语,各种“黑话”似乎是信息时代阻碍交流的最后障碍。嘲讽 #黑话 成了乐事,批判黑话成了正义。但从古至今,黑话像野草般顽强,只因为这种 #语言 自由是对权力的隐秘反抗。
年长者看不明的 #网络 #流行语,外行人听不懂的专业术语,各种“黑话”似乎是信息时代阻碍交流的最后障碍。嘲讽 #黑话 成了乐事,批判黑话成了正义。但从古至今,黑话像野草般顽强,只因为这种 #语言 自由是对权力的隐秘反抗。
Telegraph
江湖黑话、学术术语与网络流行语:语言的污染,还是隐秘的反抗?
作者 | 马小盐 全文共 73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11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