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在《 Journal of Adolescenc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全世界 36 个国家的青少年的孤独感在上升,这一现象可能与 #智能手机 的使用有关。研究人员使用了来自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项目的数据,该项目在 2000、2003、2012、2015 和 2018 年调查了超过一百万 15 到 16 岁的学生。结果显示在 2012 年前青少年的 #孤独感 保持平稳,但 2012 到 2018 年之间报告高度孤独感的青少年人数增加了近两倍。研究未涉及到新冠流行期间的调查。36 个国家出现如此相似的趋势,研究人员认为主要与智能手机的使用有关。孤独感与收入不平等、GDP 和家庭规模无关,与智能手机和 #互联网 使用增加有关。从 2012 年开始,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机的比例在研究的大部分国家超过了五成。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面对面的社交互动减少,使用数字媒体的时间更长,可能导致了更高的孤独感。
source
source
Yahoo
Teens around the world are lonelier than a decade ago. The reason may be smartphones.
Loneliness among adolescents around the globe has skyrocketed since a decade ago - and it may be tied to smartphone use, a new study finds. In 36 out of 37 countries, feelings of loneliness among teenagers rose sharply between 2012 and 2018, with higher increases…
第二次世界大战如何助长了美国社会的鲨鱼狂热? | 阅读原文
鲨鱼是一种无意识的、幽灵般的恐怖,可以在任何时候袭击,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一个令人不安的人为影响,使美国人进入了《大白鲨》和“鲨鱼周”的时代。
#历史 #二战 #鲨鱼
鲨鱼是一种无意识的、幽灵般的恐怖,可以在任何时候袭击,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一个令人不安的人为影响,使美国人进入了《大白鲨》和“鲨鱼周”的时代。
#历史 #二战 #鲨鱼
Telegraph
第二次世界大战如何助长了美国社会的鲨鱼狂热?
翻译:王宁远 界面文化 来源:The Conversation 原标题:Before Shark Week and ‘Jaws,’ World War II spawned America’s shark obsession 每年夏天,探索频道都会在“鲨鱼周”期间播出大量描绘鲨鱼捕猎、进食和跳跃的壮观记录片,喂饱翘首以待的观众。这一电视策划于1988年首次启动,并在当时立即成为热门话题。它在经济上的成功大大超出了创作者的预期。创作者们的灵感来自1975年大片《大白鲨》的盈利能力,这是第一部获得1亿美元票房的电影。…
Media is too big
VIEW IN TELEGRAM
东京奥运会已经进行了好几天,今天才抽空看了一下开幕式表演的回放,老实讲,不好看。网路上的评论大多是“阴间”,也有为此辩解的说是日本的物哀之美。但奥运会是全球运动员及体育爱好者的盛会,开幕式就是各国交给日本的一道命题作文,如果你的答案绝大多数的阅卷老师都看不懂或不满意,那从这个意义讲,东京奥运开幕式是失败的。
很多人就此怀念 08 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确实大气磅礴,不管你喜不喜欢这种人海战术和整齐划一的美学,它都是一次无以伦比的盛宴。
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 04 年的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那是艺术造诣最高的一届。简洁,冷峻,精准,有力,如同希腊的雕塑和建筑一般,那是一次自由,浪漫,圣洁的艺术演出,在我当年那弱小的心灵埋下了美的种子。
开幕式激动人心的一刻是点火仪式,经典如 92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射箭点火,96 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拳王阿里颤抖的双手,2000 年悉尼的水中点火。这些经典时刻我没看过直播画面,因为那时年纪还小。说一个我觉得很棒的开幕式点火吧,那是2015年的欧洲运动会:在干涸的大地上,火焰燃成人体的躯干轮廓,水与火,大地与海洋,男人与女人,最后熊熊燃烧的黑太阳升起来时真的让人头皮发麻,那是一场人类生命的礼赞。
(上面视频是 15 年欧运会开幕式,来源网路)
#碎碎念 #奥运会 #开幕式
很多人就此怀念 08 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确实大气磅礴,不管你喜不喜欢这种人海战术和整齐划一的美学,它都是一次无以伦比的盛宴。
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 04 年的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那是艺术造诣最高的一届。简洁,冷峻,精准,有力,如同希腊的雕塑和建筑一般,那是一次自由,浪漫,圣洁的艺术演出,在我当年那弱小的心灵埋下了美的种子。
开幕式激动人心的一刻是点火仪式,经典如 92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射箭点火,96 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拳王阿里颤抖的双手,2000 年悉尼的水中点火。这些经典时刻我没看过直播画面,因为那时年纪还小。说一个我觉得很棒的开幕式点火吧,那是2015年的欧洲运动会:在干涸的大地上,火焰燃成人体的躯干轮廓,水与火,大地与海洋,男人与女人,最后熊熊燃烧的黑太阳升起来时真的让人头皮发麻,那是一场人类生命的礼赞。
(上面视频是 15 年欧运会开幕式,来源网路)
#碎碎念 #奥运会 #开幕式
“社科热”的陷阱:年轻人热衷社科,是破圈的假象还是另类的鸡汤? | 阅读原文
从自发的各种读书小组、青年空间,到越来越多的社科类自媒体,再到网络社交空间对社会议题的关注与讨论,社科学术的公共化似乎正在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潮流。为什么年轻人开始热衷社科?社科对他们的魅力究竟是什么?
#社科 #专业
从自发的各种读书小组、青年空间,到越来越多的社科类自媒体,再到网络社交空间对社会议题的关注与讨论,社科学术的公共化似乎正在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潮流。为什么年轻人开始热衷社科?社科对他们的魅力究竟是什么?
#社科 #专业
Telegraph
“社科热”的陷阱:年轻人热衷社科,是破圈的假象还是另类的鸡汤?
作者 | 南庄(自由写作者)来源 | 《燕京书评》 2021年的全国高考结束后,一场关于高考、教育与社会的讨论在Zoom会议软件上展开。思宇先讲述了她对中法两国教育与考试制度的观察,随后张敏接棒,依托于她在西北一所中学做的学校民族志,从高考延伸到对整个中学教育的讨论。讨论区里不断弹出新的消息,对于教育这个切身的话题,几乎每位听众都有旺盛的表达欲。 思宇是里尔大学和巴黎高师的联合指导博士学校的研究生,张敏是中央民族大学的青年教师,身处地球的不同角落,她们在线上围绕同一主题展开了对话。为这场对话牵线搭桥的是…
《纽约客》:放弃幻想,学会与新冠共存 | 阅读原文
《纽约客》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深度报道,作者是斯坦福大学研究微生物进化的Katherine S. Xue博士。文章提到,新冠疫情最终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局部流行的疾病,不会彻底消失。问题是,我们要如何学会与它共存?
#新冠 #疫情
《纽约客》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深度报道,作者是斯坦福大学研究微生物进化的Katherine S. Xue博士。文章提到,新冠疫情最终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局部流行的疾病,不会彻底消失。问题是,我们要如何学会与它共存?
#新冠 #疫情
Telegraph
《纽约客》:放弃幻想,学会与新冠共存
原文链接:学术经纬编译来源:《纽约客》 法罗群岛 1846年的春季,荷兰生理学家彼得·路德维格·帕农(Peter Ludwig Panum)来到挪威海与北大西洋之间的法罗群岛做研究。这些由火山岩组成的群岛看起来并不适合人类居住,当地的8000位居民成天待在户外被海风吹洗,靠捕鱼与放羊度日。最关键的是,岛上缺乏足够的医疗资源。
Media is too big
VIEW IN TELEGRAM
【TED动画 #科普:#验孕棒 的工作原理】
公元前1350年的古埃及,有一种古老的验孕方式:女性把尿液倒在大麦、小麦的种子上,如果种子发芽,那就是怀孕了。现在听起来,这个办法很无厘头,但其实,它有着高达70%的准确率。因为怀孕的女性尿液中含有更多的雌性激素,可以促进种子发芽。
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怀孕女性体内会分泌一种特别的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简称HCG。女性受孕后,HCG的浓度会逐渐增加。因此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针对HCG的检测器——也就是现在的验孕棒。
验孕棒的试纸分为:反应区、测试区、控制区。
当尿液通过反应区时,会有大量的蛋白质抗体与尿液中的HCG结合。
当尿液携带“结合体”到达测试区后,就该刚刚登场的抗体发挥作用了。它们除了会“锁住”HCG,还携带有一种特别的“酶”,使染料色条显色。
最后尿液的终点站控制区,效果与测试区类似。当HCG通过上一站时,会与更多的抗体结合,同时带来更多的显色酶,让第二个色条明显显示。
如果尿液中没有或只有少量的HCG,尿液和酶就只是通过检测区,染色带也不会发生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男性使用验孕棒检测尿液时,也有可能测出“两道杠”。这是因为当患有绒癌、胃癌、睾丸癌等疾病时,男性体内HCG的浓度也会升高,使验孕棒出现假阳性的结果......
(YouTube: TED-Ed) source
公元前1350年的古埃及,有一种古老的验孕方式:女性把尿液倒在大麦、小麦的种子上,如果种子发芽,那就是怀孕了。现在听起来,这个办法很无厘头,但其实,它有着高达70%的准确率。因为怀孕的女性尿液中含有更多的雌性激素,可以促进种子发芽。
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怀孕女性体内会分泌一种特别的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简称HCG。女性受孕后,HCG的浓度会逐渐增加。因此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针对HCG的检测器——也就是现在的验孕棒。
验孕棒的试纸分为:反应区、测试区、控制区。
当尿液通过反应区时,会有大量的蛋白质抗体与尿液中的HCG结合。
当尿液携带“结合体”到达测试区后,就该刚刚登场的抗体发挥作用了。它们除了会“锁住”HCG,还携带有一种特别的“酶”,使染料色条显色。
最后尿液的终点站控制区,效果与测试区类似。当HCG通过上一站时,会与更多的抗体结合,同时带来更多的显色酶,让第二个色条明显显示。
如果尿液中没有或只有少量的HCG,尿液和酶就只是通过检测区,染色带也不会发生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男性使用验孕棒检测尿液时,也有可能测出“两道杠”。这是因为当患有绒癌、胃癌、睾丸癌等疾病时,男性体内HCG的浓度也会升高,使验孕棒出现假阳性的结果......
(YouTube: TED-Ed) source
举重冠军之死
今天在网路上又看到了那张前体操运动员张尚武在地铁上乞讨的照片,想起了这篇很老的文章《举重冠军之死》,作者李海鹏,原载于2003年的《南方周末》,被《南方周末》认定是报史的第一篇特稿(当时还不流行叫非虚构写作)。
中国自1984年以来赢得的奥运金牌总数的近75%集中在六个项目上:乒乓球、射击、跳水、羽毛球、体操和举重,它们在中国离不开一个词——#举国体制。特别是 #举重,对大多数体育大国的运动员来说,这项运动是小众事业,因为商业化程度低,既没有资金支持训练也不能靠比赛奖金维持生活,所以在举国体制下,不计成本的投入,只为争金夺银为国争光,中国举重在世界上才取得了优势。但每名冠军的成功,意味着成千上万其他孩子的不成功。对那些被体制淘汰下来的运动员来说,生活往往很艰难: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低,身体受了伤害,在体育系统之外几乎没有就业前景。
引述一段作者李海鹏在他博客的原话:
"举重冠军好像特容易倒霉,不是搓澡就是死掉。光我自己就采访过3个举重冠军倒霉的故事。第一个是女子世界冠军,通过了奥运选拔赛,马上就该去奥运拿金牌了,结果江苏籍的首长把名额给了江苏籍运动员,她只好回家看电视去了;第二个是男子亚洲冠军才力,穷死了;第三个是才力的老婆。
其实没得过冠军的举重运动员的下场更差。早点儿退役的还好点儿,晚了就瞎菜了。
不能把青春献给只想使你的人啊。"
当年退役后的困顿、经年累月的伤病以及过大的食量最终导致了才力的悲剧。《南方周末》的这篇报道——《举重冠军之死》把 #才力 的悲剧首次展示在世人面前。由此,不少人才知道曾经无限风光的冠军竟死于贫寒。
尽管才力的妻子刘成菊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国家并没有不管我们”,但正是这篇文章以及才力的悲剧让后来的体育界逐步有了完善的退役 #运动员 保障措施。
今天在网路上又看到了那张前体操运动员张尚武在地铁上乞讨的照片,想起了这篇很老的文章《举重冠军之死》,作者李海鹏,原载于2003年的《南方周末》,被《南方周末》认定是报史的第一篇特稿(当时还不流行叫非虚构写作)。
中国自1984年以来赢得的奥运金牌总数的近75%集中在六个项目上:乒乓球、射击、跳水、羽毛球、体操和举重,它们在中国离不开一个词——#举国体制。特别是 #举重,对大多数体育大国的运动员来说,这项运动是小众事业,因为商业化程度低,既没有资金支持训练也不能靠比赛奖金维持生活,所以在举国体制下,不计成本的投入,只为争金夺银为国争光,中国举重在世界上才取得了优势。但每名冠军的成功,意味着成千上万其他孩子的不成功。对那些被体制淘汰下来的运动员来说,生活往往很艰难: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低,身体受了伤害,在体育系统之外几乎没有就业前景。
引述一段作者李海鹏在他博客的原话:
"举重冠军好像特容易倒霉,不是搓澡就是死掉。光我自己就采访过3个举重冠军倒霉的故事。第一个是女子世界冠军,通过了奥运选拔赛,马上就该去奥运拿金牌了,结果江苏籍的首长把名额给了江苏籍运动员,她只好回家看电视去了;第二个是男子亚洲冠军才力,穷死了;第三个是才力的老婆。
其实没得过冠军的举重运动员的下场更差。早点儿退役的还好点儿,晚了就瞎菜了。
不能把青春献给只想使你的人啊。"
当年退役后的困顿、经年累月的伤病以及过大的食量最终导致了才力的悲剧。《南方周末》的这篇报道——《举重冠军之死》把 #才力 的悲剧首次展示在世人面前。由此,不少人才知道曾经无限风光的冠军竟死于贫寒。
尽管才力的妻子刘成菊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国家并没有不管我们”,但正是这篇文章以及才力的悲剧让后来的体育界逐步有了完善的退役 #运动员 保障措施。
Telegraph
举重冠军之死
撰文 | 李海鹏原载于2003年6月19日的《南方周末》 由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多年受困于贫穷、不良生活习惯、超过160公斤体重的才力麻木地呕吐着,毫无尊严地死了。在生前最后四年,他的工作是辽宁省体院的门卫,在他死去的当天,家里只有300元钱。 对于这位心地单纯、开朗乐观的冠军来说,退役后的5年是一生中最郁闷的时期,他不仅受困于运动生涯带来的各种痛苦的顽疾,更受困于家庭琐事、地位落差和生活压力。而更根本性的郁闷,既来自两个地方、两个时代的寂寞与喧哗的对比,也来自于他一生都无法脱离举国体育体制。 母亲感到不祥的早上…
流行文化是“垃圾”吗?
To Adorno, pop culture is a dangerous dominating ideology.
It has successfully dominated the mass, i.e., us, insofar as we’ve been “trained” to enjoy very specific expressions of art. To Adorno, we’ve been fed the same cultural commodities repeatedly that over time, we’ve been culturally conditioned to enjoy certain forms of art. Importantly, it also means that other forms of “unpopular culture” will be unintelligible to us — we would have no idea what to think about them.
Over time, this repetitive consumption of pop culture commodities will erode our capacity to think beyond the cultural ideology of pop culture. We will reject “unpopular art” and exclusively consume popular culture. So, when Adorno argues that popular culture stifles creativity and individuality, he describes this social phenomenon: we lose our ability to think beyond popular culture.
In short, Adorno thinks that pop culture is a dominating ideology. It forms the unconscious basis of our desires for cultural commodities. It tells us what sorts of music and films we ought to enjoy. It locks us in a prison where we can only perceive popular music and popular film as “good music” and “good film.” Pop culture provides us with a doctrine of value that, like any other doctrine, subdues and substitutes our capacity to think for ourselves.
#流行文化
To Adorno, pop culture is a dangerous dominating ideology.
It has successfully dominated the mass, i.e., us, insofar as we’ve been “trained” to enjoy very specific expressions of art. To Adorno, we’ve been fed the same cultural commodities repeatedly that over time, we’ve been culturally conditioned to enjoy certain forms of art. Importantly, it also means that other forms of “unpopular culture” will be unintelligible to us — we would have no idea what to think about them.
Over time, this repetitive consumption of pop culture commodities will erode our capacity to think beyond the cultural ideology of pop culture. We will reject “unpopular art” and exclusively consume popular culture. So, when Adorno argues that popular culture stifles creativity and individuality, he describes this social phenomenon: we lose our ability to think beyond popular culture.
In short, Adorno thinks that pop culture is a dominating ideology. It forms the unconscious basis of our desires for cultural commodities. It tells us what sorts of music and films we ought to enjoy. It locks us in a prison where we can only perceive popular music and popular film as “good music” and “good film.” Pop culture provides us with a doctrine of value that, like any other doctrine, subdues and substitutes our capacity to think for ourselves.
#流行文化
Medium
Pop Culture Is “Trash?”
To Adorno, pop culture is a dangerous dominating ide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