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Link
中国的当代史就是一部非法献花史。

#碎碎念 #郑州
发表在《 Journal of Adolescenc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全世界 36 个国家的青少年的孤独感在上升,这一现象可能与 #智能手机 的使用有关。研究人员使用了来自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项目的数据,该项目在 2000、2003、2012、2015 和 2018 年调查了超过一百万 15 到 16 岁的学生。结果显示在 2012 年前青少年的 #孤独感 保持平稳,但 2012 到 2018 年之间报告高度孤独感的青少年人数增加了近两倍。研究未涉及到新冠流行期间的调查。36 个国家出现如此相似的趋势,研究人员认为主要与智能手机的使用有关。孤独感与收入不平等、GDP 和家庭规模无关,与智能手机和 #互联网 使用增加有关。从 2012 年开始,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机的比例在研究的大部分国家超过了五成。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面对面的社交互动减少,使用数字媒体的时间更长,可能导致了更高的孤独感。
source
Media is too big
VIEW IN TELEGRAM
东京奥运会已经进行了好几天,今天才抽空看了一下开幕式表演的回放,老实讲,不好看。网路上的评论大多是“阴间”,也有为此辩解的说是日本的物哀之美。但奥运会是全球运动员及体育爱好者的盛会,开幕式就是各国交给日本的一道命题作文,如果你的答案绝大多数的阅卷老师都看不懂或不满意,那从这个意义讲,东京奥运开幕式是失败的。

很多人就此怀念 08 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确实大气磅礴,不管你喜不喜欢这种人海战术和整齐划一的美学,它都是一次无以伦比的盛宴。

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 04 年的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那是艺术造诣最高的一届。简洁,冷峻,精准,有力,如同希腊的雕塑和建筑一般,那是一次自由,浪漫,圣洁的艺术演出,在我当年那弱小的心灵埋下了美的种子。

开幕式激动人心的一刻是点火仪式,经典如 92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射箭点火,96 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拳王阿里颤抖的双手,2000 年悉尼的水中点火。这些经典时刻我没看过直播画面,因为那时年纪还小。说一个我觉得很棒的开幕式点火吧,那是2015年的欧洲运动会:在干涸的大地上,火焰燃成人体的躯干轮廓,水与火,大地与海洋,男人与女人,最后熊熊燃烧的黑太阳升起来时真的让人头皮发麻,那是一场人类生命的礼赞。
(上面视频是 15 年欧运会开幕式,来源网路)

#碎碎念 #奥运会 #开幕式
每种 #语言 都有植根于自己文化独特的美。@大英图书馆 为你收集了一系列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美妙 #词汇——或高阔深远、或温柔恬淡、或寂寥忧伤。

☁️ 这些小小的词语,似乎无法在其他语言中找到完全对应的翻译。简短有力而充满意境,描绘出生活中遇见的美好与感动,也归纳了人类复杂而又细腻的内心。

格鲁吉亚人甚至为这些美妙的词语起了一个专有名称:ჟრუანტელი / 𝘻𝘩𝘳𝘶𝘢𝘯𝘵𝘦𝘭𝘪——意为"一个美到令人震颤、让人失语的单词"。

英国·大英图书馆 source
Media is too big
VIEW IN TELEGRAM
【TED动画 #科普#验孕棒 的工作原理】

公元前1350年的古埃及,有一种古老的验孕方式:女性把尿液倒在大麦、小麦的种子上,如果种子发芽,那就是怀孕了。现在听起来,这个办法很无厘头,但其实,它有着高达70%的准确率。因为怀孕的女性尿液中含有更多的雌性激素,可以促进种子发芽。

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怀孕女性体内会分泌一种特别的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简称HCG。女性受孕后,HCG的浓度会逐渐增加。因此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针对HCG的检测器——也就是现在的验孕棒。

验孕棒的试纸分为:反应区、测试区、控制区。

当尿液通过反应区时,会有大量的蛋白质抗体与尿液中的HCG结合。

当尿液携带“结合体”到达测试区后,就该刚刚登场的抗体发挥作用了。它们除了会“锁住”HCG,还携带有一种特别的“酶”,使染料色条显色。

最后尿液的终点站控制区,效果与测试区类似。当HCG通过上一站时,会与更多的抗体结合,同时带来更多的显色酶,让第二个色条明显显示。

如果尿液中没有或只有少量的HCG,尿液和酶就只是通过检测区,染色带也不会发生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男性使用验孕棒检测尿液时,也有可能测出“两道杠”。这是因为当患有绒癌、胃癌、睾丸癌等疾病时,男性体内HCG的浓度也会升高,使验孕棒出现假阳性的结果......

(YouTube: TED-Ed) source
举重冠军之死

今天在网路上又看到了那张前体操运动员张尚武在地铁上乞讨的照片,想起了这篇很老的文章《举重冠军之死》,作者李海鹏,原载于2003年的《南方周末》,被《南方周末》认定是报史的第一篇特稿(当时还不流行叫非虚构写作)。

中国自1984年以来赢得的奥运金牌总数的近75%集中在六个项目上:乒乓球、射击、跳水、羽毛球、体操和举重,它们在中国离不开一个词——#举国体制。特别是 #举重,对大多数体育大国的运动员来说,这项运动是小众事业,因为商业化程度低,既没有资金支持训练也不能靠比赛奖金维持生活,所以在举国体制下,不计成本的投入,只为争金夺银为国争光,中国举重在世界上才取得了优势。但每名冠军的成功,意味着成千上万其他孩子的不成功。对那些被体制淘汰下来的运动员来说,生活往往很艰难: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低,身体受了伤害,在体育系统之外几乎没有就业前景。

引述一段作者李海鹏在他博客的原话:

"举重冠军好像特容易倒霉,不是搓澡就是死掉。光我自己就采访过3个举重冠军倒霉的故事。第一个是女子世界冠军,通过了奥运选拔赛,马上就该去奥运拿金牌了,结果江苏籍的首长把名额给了江苏籍运动员,她只好回家看电视去了;第二个是男子亚洲冠军才力,穷死了;第三个是才力的老婆。
其实没得过冠军的举重运动员的下场更差。早点儿退役的还好点儿,晚了就瞎菜了。
不能把青春献给只想使你的人啊。
"


当年退役后的困顿、经年累月的伤病以及过大的食量最终导致了才力的悲剧。《南方周末》的这篇报道——《举重冠军之死》把 #才力 的悲剧首次展示在世人面前。由此,不少人才知道曾经无限风光的冠军竟死于贫寒。

尽管才力的妻子刘成菊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国家并没有不管我们”,但正是这篇文章以及才力的悲剧让后来的体育界逐步有了完善的退役 #运动员 保障措施。
流行文化是“垃圾”吗?

To Adorno, pop culture is a dangerous dominating ideology.

It has successfully dominated the mass, i.e., us, insofar as we’ve been “trained” to enjoy very specific expressions of art. To Adorno, we’ve been fed the same cultural commodities repeatedly that over time, we’ve been culturally conditioned to enjoy certain forms of art. Importantly, it also means that other forms of “unpopular culture” will be unintelligible to us — we would have no idea what to think about them.

Over time, this repetitive consumption of pop culture commodities will erode our capacity to think beyond the cultural ideology of pop culture. We will reject “unpopular art” and exclusively consume popular culture. So, when Adorno argues that popular culture stifles creativity and individuality, he describes this social phenomenon: we lose our ability to think beyond popular culture.

In short, Adorno thinks that pop culture is a dominating ideology. It forms the unconscious basis of our desires for cultural commodities. It tells us what sorts of music and films we ought to enjoy. It locks us in a prison where we can only perceive popular music and popular film as “good music” and “good film.” Pop culture provides us with a doctrine of value that, like any other doctrine, subdues and substitutes our capacity to think for ourselves.

#流行文化
2025/07/07 02:22:57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