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化与撕逼:社交媒体时代的我们,为什么越来越无法接受不同的观点? | 阅读原文
社交媒体时代,撕逼越来越成为常态,舆论也越来越群体极化。为什么在接触了更多的群体之后,我们反而为什么越来越无法接受不同的观点?搜索也是为了寻找自己心底预设的答案。是技术带来的后果,还是人性本身的弱点?
#社交媒体 #观点 #舆论 #言论
社交媒体时代,撕逼越来越成为常态,舆论也越来越群体极化。为什么在接触了更多的群体之后,我们反而为什么越来越无法接受不同的观点?搜索也是为了寻找自己心底预设的答案。是技术带来的后果,还是人性本身的弱点?
#社交媒体 #观点 #舆论 #言论
Telegraph
极化与撕逼:社交媒体时代的我们,为什么越来越无法接受不同的观点?
作者 | 凯斯·桑斯坦(法学教授)燕京书评 互联网可以将人们聚集在一起,而不是让他们分散。数不清的人正在利用社交媒体组成更大也更多样化的群体。但是,也存在以利基社群(communities of niches)形式窄化人群的趋势。在Twitter的帮助下,行为科学研究者很容易就能找到与之交流的同行。如果你想要了解该领域的最新进展,Twitter能帮上大忙。例如,行为科学家们对“损失厌恶”感兴趣,这是指与同样数量的收益相比,人们更难以忍受损失。如果你对行为研究中的新案例、异常情况或详尽细节感兴趣的话,你会…
愉悦与陷阱:被设计出来的「瘾」 | 原载《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十期
人类在非洲大草原上进化出来的追逐欲望的生存本能,根本不足以应付现代消费社会用最新科技制造和设计的种种诱惑。我们最终会驯服技术,还是被技术吞没?
#互联网 #智能手机 #电子产品 #科技 #娱乐 #上瘾
人类在非洲大草原上进化出来的追逐欲望的生存本能,根本不足以应付现代消费社会用最新科技制造和设计的种种诱惑。我们最终会驯服技术,还是被技术吞没?
#互联网 #智能手机 #电子产品 #科技 #娱乐 #上瘾
Telegraph
愉悦与陷阱:被设计出来的“瘾”
文 | 陈赛原载《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十期 《辛普森一家》有一句很精辟的话:「酒精是所有人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人为什么会对某种物质,或者某种体验成瘾?为什么醉心于古典音乐就是健康的激情,是人生值得活下去的理由,而醉心于网络游戏,就是可耻的堕落,悲哀的上瘾呢?这仅仅是一种文化上的势利眼吗?那些物质与体验中令人欲罢不能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信息洪流里的爱与恨 不久前,X 辞了职,在家里闲着没事整理微信,发现 10 年来微信的联系人已经超过了 2000 多个,完全超出了正常人可以维持的社交圈。他删减…
来自中国的亚马逊神秘种子背后的真相 | 阅读原文
GQ的记者克里斯(Chris Heath)在《大西洋月刊》的报道,重点调查了2020年发生在美国各处的“神秘的中国种子”事件,他通过采访大量收件人,农业部官员,植物学专家,甚至亚马逊公司,试图梳理有关此事件的清晰脉络,最后的得出的结论令人哭笑不得。
#中美 #包裹 #种子
GQ的记者克里斯(Chris Heath)在《大西洋月刊》的报道,重点调查了2020年发生在美国各处的“神秘的中国种子”事件,他通过采访大量收件人,农业部官员,植物学专家,甚至亚马逊公司,试图梳理有关此事件的清晰脉络,最后的得出的结论令人哭笑不得。
#中美 #包裹 #种子
Telegraph
来自中国的亚马逊神秘种子背后的真相
作者:克里斯(Chris Heath)编译:加美财经 得克萨斯州农业专员希德·米勒(Sid Miller)坐在他的公马斯莫奇上,面对镜头。 那是周六,2020年8月1日。米勒有一个消息要分享。 米勒开始说,举起右手中盘绕的套索以示问候,“早上好,爱国者们。我不知道你怎么想,但我已经厌倦了所有这些来自中国的惊喜。首先是病毒,然后是杀人大黄蜂,然后我们又不得不因为间谍活动而关闭他们在休斯顿的大使馆……现在这些神秘的种子又通过邮件被寄过来。” 米勒想谈的是种子。当时,关于这些种子的消息已经流传了好几天。美国各…
成功究竟是一种别人的评价,还是你内心对自己的肯定? | 阅读原文
一个是魅力四射且拥有自己团队的米其林星级餐厅主厨,一个是默默无闻但却才华横溢的天才厨师。这两者中,哪一个更值得我们称颂和赞美?
#成功 #自我 #评价
一个是魅力四射且拥有自己团队的米其林星级餐厅主厨,一个是默默无闻但却才华横溢的天才厨师。这两者中,哪一个更值得我们称颂和赞美?
#成功 #自我 #评价
Telegraph
成功究竟是一种别人的评价,还是你内心对自己的肯定?
作者 Julian Baggini 是一位作家,也是《哲学家杂志》(The Philosophers’ Magazine)的创始编辑。他于 2014 年刚刚出版了新书《桌上的美德》(The Virtues of the Table)。 本文由 AEON 授权《好奇心日报》发布,你可以在 Twitter 上关注他们。 世界上有很多你从未听说过的厨师,而蒂齐亚诺·杰拉德(Tiziano Gérard)则可能是他们之中最为出色和优秀的一个。他在意大利西北的瓦莱塔奥斯塔(Aosta Valley)长大,并在那里学会了烹饪。…
制造诡异视错觉的大师 | 阅读原文
人类80%的外界感觉信息来自于视觉系统,我们的日常阅读、对周遭物体空间距离的辨认等等,都与视觉系统息息相关。然而,我们又深知“眼见未必实”,因为这套视觉-脑系统太容易受骗上当了。比如常见的视错觉。最有趣的一点在于,即便你随后知晓了视错觉的真相,但大脑仍旧会犯同样的错误……换句话说,我们根本无法推翻脑内构建出的顽固错觉。
#视错觉 #杉原厚吉
人类80%的外界感觉信息来自于视觉系统,我们的日常阅读、对周遭物体空间距离的辨认等等,都与视觉系统息息相关。然而,我们又深知“眼见未必实”,因为这套视觉-脑系统太容易受骗上当了。比如常见的视错觉。最有趣的一点在于,即便你随后知晓了视错觉的真相,但大脑仍旧会犯同样的错误……换句话说,我们根本无法推翻脑内构建出的顽固错觉。
#视错觉 #杉原厚吉
Telegraph
制造诡异视错觉的大师
作者:Erica Klarreich,翻译:antusen,校对:Yord 利维坦按:人类80%的外界感觉信息来自于视觉系统,我们的日常阅读、对周遭物体空间距离的辨认等等,都与视觉系统息息相关。然而,我们又深知“眼见未必实”,因为这套视觉-脑系统太容易受骗上当了。比如常见的视错觉。最有趣的一点在于,即便你随后知晓了视错觉的真相,但大脑仍旧会犯同样的错误……换句话说,我们根本无法推翻脑内构建出的顽固错觉。 在下面这张图中,你会发现,所谓的“闪滞错觉”,即我们总是会看到红点和绿点并非垂直出现: 这也生动解释…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重新對焦,調整和世界的距離——第58屆 #金馬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