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Reader 的服务终止是互联网的一个重要标志,作者从自身经验和视角讲述 Google Reader 曾经的互联网美好时代以及后 Google Reader 当下的丑陋互联网。#RSS
The Day the Good Internet Died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甲方乙方》
「Google Reader 不在了,我也很怀念它。」
—— @inbox_allThe Day the Good Internet Died
The Ringer
The Day the Good Internet Died
For a small slice of time, being online was a thrilling mix of discovery, collaboration, creativity, and chaotic potential. Then Google Reader disappeared.
在 #性侵 案件的审理中,为什么性侵受害者往往处于不利的一方?女性在公共领域与司法程序中还面临哪些不平等的待遇?在西方文化中,神话人物“美杜莎”的形象常被引申为受到性侵害的 #女性。本期“读刊”追溯美国对于性侵案件的社会抗争和司法改革历程,呈现作为性侵受害者主体的女性所遭遇的结构性困境。
重塑美杜莎:性侵受害者的困境与反抗 | 阅读原文
重塑美杜莎:性侵受害者的困境与反抗 | 阅读原文
Telegraph
重塑美杜莎:性侵受害者的困境与反抗|读刊
在性侵案件的审理中,为什么性侵受害者往往处于不利的一方?女性在公共领域与司法程序中还面临哪些不平等的待遇?在西方文化中,神话人物“美杜莎”的形象常被引申为受到性侵害的女性。本期“读刊”追溯美国对于性侵案件的社会抗争和司法改革历程,呈现作为性侵受害者主体的女性所遭遇的结构性困境。 撰文 | 王嘉吟 01 重塑美杜莎,性侵受害者的反抗 纽约,曼岛下城区,收集池(Collect Pond) 公园中央,美杜莎赤身裸体,一手持剑,一手拎着珀尔修斯的头颅。“提着珀尔修斯头颅的美杜莎”,这座雕塑作品足有两米高,美杜莎…
Media is too big
VIEW IN TELEGRAM
我说频道没开评论是因为社恐,这真不是客套和搪塞,我说过我的微信只有 50 位好友就是一佐证。更准确说应该是社交网络恐惧,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并不怯于与陌生人交流,不会感到局促和尴尬,但在线上的网络世界就是另一个样子了,处处谨言慎行,对社交软件向来敬而远之,不说快手抖音,就是微博豆瓣我都没注册账号,Telegram 也更多的只是作为信息源的一个补充。为什么会恐惧社交网络,我想可能是它给我一种不真实感吧,我喜欢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因为我能真切的看到和我交流的对象,看到对方的表情,感受到对方的语气 ······ 这一切的一切都能让我放松。
有此感慨,因为中午看了一本书《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一本的薄薄的小册子,作者是多产似母猪的德国思想家韩炳哲,对数字媒体时代的种种危机——诸如网络暴力、丑闻社会、点赞现象学、数字民主等等——进行了相应的批判性分析。数字化信息交流和社交平台占领了我们的生活,对这种去现实化的人类未来,作者是持悲观态度的,虽然他对种种数字媒体进行了批判分析,但书里没有给出解决的办法,更像是对人类在数字化社会面临沉沦危险的警示公告。
我想作者应该也不是要读者看完这书就去删除所有社交账号和杜绝一切数字媒体,但书中其论述逻辑与洞察思考确实值得反复思量,除了技术拥有者和革新者,我们普通人也要考虑权衡数码生活与现实生活,如何与数字共舞,避免掉入数字媒体的陷阱。这里我又想到了韩炳哲的另一本书《倦怠社会》,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推荐大家有空看看这本小书《在群中》,不一定要认可作者的某些论断,但看完书也许你对当下和未来能多点认知和思考。韩炳哲的系列作品如《倦怠社会》《他者的消失》等也值得一读。
#book
有此感慨,因为中午看了一本书《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一本的薄薄的小册子,作者是
我想作者应该也不是要读者看完这书就去删除所有社交账号和杜绝一切数字媒体,但书中其论述逻辑与洞察思考确实值得反复思量,除了技术拥有者和革新者,我们普通人也要考虑权衡数码生活与现实生活,如何与数字共舞,避免掉入数字媒体的陷阱。这里我又想到了韩炳哲的另一本书《倦怠社会》,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推荐大家有空看看这本小书《在群中》,不一定要认可作者的某些论断,但看完书也许你对当下和未来能多点认知和思考。韩炳哲的系列作品如《倦怠社会》《他者的消失》等也值得一读。
#book
👍1
✍️
信息越多未必就会做出越好的决定。如今,随着不断增加的信息量,人们的高级判断能力也随之畸形。在很多情况下,信息以少为多。舍弃和遗忘的负面性在这里是能够带来生产力的。单纯靠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交流并不能点亮这个世界。透明性也不能让人变得睿智。大量的信息本身并不会创造事实,它无法让光照进黑暗。释放出的信息越多,世界就会变得越杂乱、越鬼祟。从某个临界点开始,信息不再能给我们带来资讯(informativ),而只会让事物变畸形(deformativ);交流不再能带来沟通(kommunikativ),而只是单纯的叠加(kumulativ)。
——韩炳哲📚《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book #书摘
信息越多未必就会做出越好的决定。如今,随着不断增加的信息量,人们的高级判断能力也随之畸形。在很多情况下,信息以少为多。舍弃和遗忘的负面性在这里是能够带来生产力的。单纯靠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交流并不能点亮这个世界。透明性也不能让人变得睿智。大量的信息本身并不会创造事实,它无法让光照进黑暗。释放出的信息越多,世界就会变得越杂乱、越鬼祟。从某个临界点开始,信息不再能给我们带来资讯(informativ),而只会让事物变畸形(deformativ);交流不再能带来沟通(kommunikativ),而只是单纯的叠加(kumulativ)。
——韩炳哲📚《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book #书摘
为什么说美国消费者是一场噩梦 | 大西洋月刊
文章认为美国 #消费文化 鼓励了对服务行业人员的恶劣态度。因为美国民众的消费行为往往与他们的自我认同相关,而当疫情使人失去了对自身的控制感,他们便把情绪转向了他们认为能够控制的 #服务业 人员。
文章认为美国 #消费文化 鼓励了对服务行业人员的恶劣态度。因为美国民众的消费行为往往与他们的自我认同相关,而当疫情使人失去了对自身的控制感,他们便把情绪转向了他们认为能够控制的 #服务业 人员。
Telegraph
为什么说美国消费者是一场噩梦
By Amanda Mull 5 月,我站在一架飞机的后厨房里,看着一群人排着队来训斥我旁边的空乘。我们在纽约拉瓜迪亚机场的一个登机口,航班延误了半个小时,机舱内的空气中弥漫着焦虑的汗水和在登机口购买的一袋袋快餐的气味。不耐烦的乘客挤过那些正将手提包放入头顶行李箱的人,在抱怨的队列中争夺位置,抱怨的内容主要是些空乘显然无法控制的事情:航空公司出售了中间座位、混乱的等待、或另一个空乘的无礼语气。 我被塞在通常为机组人员保留的一个小空间里,因为当我到了那个指定座位前,却发现了一个无意起身的人。他没有给出任何…
✍️
@inbox_all:每个爱书之人会懂得的书,不是真正爱书的人写不出这样的书,这是作者写给书籍(纸质书)的一封情书。
P.S.这本书我是在 微信读书 上看的电子版[捂脸允悲]
#book
一个人染上了书瘾,就只能不断地加大剂量。于是迟早有一天,书会从书架上喷涌而出,堆在地板上,贴在空墙边,直到把自己变成家具,到最后,甚至是主人唯一的家具。
——布克哈德·施皮南📚《书情书》@inbox_all:每个爱书之人会懂得的书,不是真正爱书的人写不出这样的书,这是作者写给书籍(纸质书)的一封情书。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