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Link
波斯古代的书籍制作与图书馆 | 阅读原文

#波斯 中古时期,历朝历代,各个大城市都有这样的以画院为核心的 #图书馆#书籍 制作的整套工序,使得图书馆(画院)成为学生们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所,因此“马克塔巴”又具有“学校、学院”的意思。因时代环境与氛围、赞助人的审美情趣、艺术家自己的审美倾向等因素的影响,每个画院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区别于其他画院的图书装饰制作风格,因此“马克塔巴”又衍生出“风格流派”的意思。

从伊儿汗王朝后半期开始,及至萨法维王朝前半期,即从十四世纪初至十六世纪末,整整三个世纪,随着细密画插图艺术与书籍制作的深度结合,书籍制作越来越精致,其流程越来越细分,越来越专业化。具体来说,书籍制作的流程包括:纸张制造、书法家誊抄、艺术家装饰、装订、装帧等流程。这其中,装饰又最为复杂,又细分为若干更细化的步骤:给誊抄文稿的纸页作页面边框设计、描绘边框图案、描绘题匾、插图、镀金、上光等。这其中,插图又进一步细化为若干步骤,包括:情节选择、场景设计、构图布局、草图勾线、选色、着色、镀金、上光等流程。装订和封面装帧完成之后,图书才能进入收藏部。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一只手两支笔画画,我一直以为就和我小时候抄课文似的。

直到.........这也太!!!大呼一声瑞思拜! source
古代文明何以在森林中建造城市? | 阅读原文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西方学者们对于热带 #森林 形成古代 #城市 的潜力都持有十分相似的观点。一方面,被视为推动城市发展和促进社会精英人数增加所必需的集约农业,在热带森林潮湿、偏酸且贫瘠的土壤条件下几乎无法发展。另一方面,在碎石遍地的北美、中美、南亚和东南亚热带地区,自然灾难是不可避免的。

要彻底改变这些刻板印象并不容易。首先,那种大规模、长时间的实地考察,在热带森林中很难进行。茂密的植被、传播疟疾的蚊子、带有剧毒的植物和动物以及暴雨使得探寻和发掘古城市中心的工作变得异常艰难。有机材料代替石头被用来作为建筑材料,更加剧了这项任务的繁重。因此,人们对热带古城的研究进度远远落后于对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东亚河谷 #文明 的类似研究。
县城再无清华北大的后果 | 阅读原文

”作为一个外地考生,我曾经一厢情愿地以为,清华北大在北京招生名额多,所以北京学生比起我们一定弱爆了,你们有啥了不起啊,信不信来陕西我分分钟考死你啊。呵呵,老子来清华了,你们就等着给我们垫底吧。
结果实际上,北京学生的表现整体上是比较优秀的,而且实际上名牌大学里比较容易堕落垫底的是小县城学霸……“

本文主文的作者出身于农村、毕业于清华大学,他现身说法,说明了地域、家庭等出身差异,如何产生 #教育 资源的分配差距,以及如何扩大了这种差距。作者认为,那个小县城基础教育的黄金年代,是文革时期无数扎根基层从事基础教育的知识分子造就的,随着时代发展及这代人的老去,基层教育的衰败成为历史定局。事到如今,“县城再无清华北大”。
🖼 侵华八国联军士兵 1900

这张照片展示了 1900 年侵华八国联军的士兵,从左到右: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属印度、德国、法国、奥匈帝国、意大利、日本。

这是一张英国的宣传照片,英国人要求按身高排列是为了体现种族/民族的优越性。英国人要求美国人选一个比英国士兵略矮的人,但美国人却派了一个比英国人还高的人。无奈,英国人只好用一顶巨大的帽子来掩饰。

这张照片特别之处在于它捕捉了当时世界上的种族/民族观点。白人盎格鲁人在顶层(英国人、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其他所有人都被相应地定位,非白人的日本人处于底端。注意看,英国特意安排印度人在欧洲大陆人的前面,目的在于羞辱——“我的狗都比你们优越。”

🔔1900 年春,义和团运动成为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索,以此为借口,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之名行瓜分和掠夺大清国之实。1901 年 9 月 7 日,以《辛丑条约》的签订为结果,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痛的灾难。此外,《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可以驻扎北京(包括东交民巷使馆区)及从北京至山海关沿线十二个重要地区。日本的“清国驻屯军”(后来的中国驻屯军、日军华北驻屯军),就是在条约签订前夕以“护路”、“护侨”为名派遣、签订后正式宣布编制的一支驻军,也可以说,它是《辛丑条约》的产物。这支部队人数屡经变动,华北事变后,日本在列强的默许下,于 1936 年将驻屯军编制升格,扩充驻军人数,并不断在北平丰台等地向中国军政当局进行军事挑衅,最终导致七七事变的爆发。东京审判涉及这段史事时,还曾围绕《辛丑条约》展开调查。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频道:浮光掠影

快速判断网络文章质量的方法

👩‍💻我们习惯在网络平台(如微信公众号)上搜索阅读 #文章,但面对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众多文章,如何快速判断这篇文章的 #质量,是否值得一读?

🧭很早以前,我看过一篇讲 #信息筛选 的文章(时间太久不记得出处了),其中一些方法深以为然,多年来也一直实践其中的一些要点,可以过滤大部分文章,保证一定的质量:

1️⃣ 文章内容有没有标注原始(参考)来源

有无标注来源此一点就可以过滤网络上一半口若悬河言之无物的文章了。不是说有标注来源的内容就是准确的,但有据可循的总比空口无凭的可信。

2️⃣ 原始来源的可信度如何

从源头着手,作者是谁,他是否具备文凭或专业资格来保证他的出品内容的准确性?内容来源于网站还是出版物,它足够靠谱吗?它经过了同行的评议审核了吗?它是学术资料还是通俗读物 ······
得到的信息越全面,更近一步判断它的靠谱程度。
(如何区分内容来源可信度是另一个话题了,这里不作展开)

3️⃣ 文章内容论证的逻辑链是否完整清晰

小时候看香港律政剧学到的一点就是,证据比观点重要,观点容易受立场或利益影响。


当然,以上仅是宽泛的判断准则,针对网络上看到的一般陌生文章,帮助你快速筛选网络文章的质量,并不适用于主观评论或第一手的资料文献等。

📡频道:浮光掠影
✍️
一旦我们放弃了不允许国家机器干涉任何私人生活的原则立场,那么,国家势必会对个人生活的每个细节制定规则,实行限制。个人自由就会因此被剥夺,个人就会变成集体的奴隶,成为多数人的奴仆。人们不难想象,如此之大的权力,一旦它被居心不良的当权者滥用,会导致多么恶劣的后果。这种权力即使被那些品德高尚的人掌握,也会使世界变成一个鬼神的墓地。人类的进步大都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即从一小部分人偏离大多数人的思想和生活习惯开始,直到他们的行为最终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接受,从而形成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如果将权力赋予多数人,让他们规定少数人可以想什么,可以谈什么,可以做什么,那么,人类的一切进步都会就此中止。

当代人有一种唯命是从的倾向,只要某事不合心愿,就指望上级颁布禁令。虽然他们并不完全赞同禁令的全部内容,但也乐于贯彻执行,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些事实表明,奴性意识根深蒂固。要想将奴仆意识转变成公民意识,需要人们进行长期的自我教育。一个自由的人应当容忍他人想其之不想,为其之不为。应该克服那种只要是他觉得不妥当事情就打电话报警的习惯。

——路德维希·冯·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书摘 #book
揽月

如果步行去月球需要9.5年 ,238,855 英里。

中秋节快乐! source
2025/07/06 21:30:09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