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认为,小孩子接触到 #脏话 会对 ta 的成长不利,但这篇文章的作者有不同意见,认为脏话或多或少是有些益处的,而且科学发现在孩子面前说脏话并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对他们造成严重的伤害。
作者举了一些例子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认知科学教授 Benjamin Bergen 研究发现,最后的总结是 Basically, you can swear around kids. But you can’t impregnate those swears with hatred like using slurs or directing swears at a child. You can’t name call. You can’t flip out in anger and lay down a litany of foul language.
我成长的社会环境是粗口满天飞,大部分人说话第一个字就是带生殖器的,在小孩和女人面前也不会避讳,小孩子从会说话起就会脏话(现在素质普及后,很多家长已注意讲粗口的尺度并训诫说脏话的小孩)。在脏话中浸淫这么多年,我本人不说脏话也没觉得受到了什么伤害。
脏话更多的只是伦理上的约束和禁忌,我们不要把小孩想的太脆弱了,或者神化了孩童的纯洁。
作者举了一些例子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认知科学教授 Benjamin Bergen 研究发现,最后的总结是 Basically, you can swear around kids. But you can’t impregnate those swears with hatred like using slurs or directing swears at a child. You can’t name call. You can’t flip out in anger and lay down a litany of foul language.
我成长的社会环境是粗口满天飞,大部分人说话第一个字就是带生殖器的,在小孩和女人面前也不会避讳,小孩子从会说话起就会脏话(现在素质普及后,很多家长已注意讲粗口的尺度并训诫说脏话的小孩)。在脏话中浸淫这么多年,我本人不说脏话也没觉得受到了什么伤害。
脏话更多的只是伦理上的约束和禁忌,我们不要把小孩想的太脆弱了,或者神化了孩童的纯洁。
Medium
What Science Says About Parents Who Swear Around Their Kids
Can it really be as bad as we think it is?
我们谈论 #精神病, 到底在谈论什么?
一个成年公民,一旦进入精神病医院,就成了一个说什么都可以被忽略的人。我这么熟悉的一个客户、一个朋友,突然之间就被推进了一种「无民事行为能力」的状态,她说什么都不做数。邹宜均的遭遇,让当时的我感到非常愤怒和恐怖。也是当时的这种情绪,让我在这个领域持续工作了15年,直到现在。
一席:黄雪涛(律师)
🔗视频链接
📄文稿
一个成年公民,一旦进入精神病医院,就成了一个说什么都可以被忽略的人。我这么熟悉的一个客户、一个朋友,突然之间就被推进了一种「无民事行为能力」的状态,她说什么都不做数。邹宜均的遭遇,让当时的我感到非常愤怒和恐怖。也是当时的这种情绪,让我在这个领域持续工作了15年,直到现在。
一席:黄雪涛(律师)
🔗视频链接
📄文稿
Telegraph
我们谈论精神病,到底在谈论什么?
一席演讲视频 各位好,我叫黄雪涛,是一名律师,也一直在关注精神病领域。 我不是精神科医生,也不是精神病人,为什么会介入这个领域呢? 我之前是一个非诉型的民商法律师,大多数时候是做起草合同、起草章程这类工作。在这个过程里,我非常尊重民法里的意思自治、契约自由的原则——这些原则对我来说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所以我特别享受我的工作。 直到我遇到一个个案,它让我离开了民商法领域,开始关注精神病议题——这其实也是回到了民法更基础的地方。 起点:邹宜均案 2006年,我在一个寺院做法律顾问,认识了寺院里的一…
🔗小小反抗,我这样使用微信和加好友
今天看到《人物》上发了一篇文章——《不用微信的人》,逃离不了微信还可以选择反抗,简单讲下我使用 #微信 的一些习惯以及微信“隐藏”的一个加好友 #技巧 吧 #碎碎念
今天看到《人物》上发了一篇文章——《不用微信的人》,逃离不了微信还可以选择反抗,简单讲下我使用 #微信 的一些习惯以及微信“隐藏”的一个加好友 #技巧 吧 #碎碎念
Telegraph
小小抗拒,我这样使用微信和加好友
今天看到《人物》上发了一篇文章——《不用微信的人》,看了一些评论,天下真的苦微信久矣,不少的人也在呼吁逃离微信。的确,微信如今统治了我们绝大部分人的日常,衣食住行,无孔不入,成了基础设施,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我们也被这庞然大物所束缚。但使用哪个社交软件却不是自己能左右的,取决于我们所在的人际关系和社交圈子,所以短期内逃离不是很现实。逃离不了不代表要顺从,这里我只是想简单讲讲自己使用微信的一些习惯以及怎样「正确」地加好友,仅供参考。 我其实很早就注册微信帐号了,用的是 QQ 号注册,不过当时没怎么用,后来渐…
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介绍德国 #史塔西 档案馆正努力恢复大约4000万到5500万张纸质 #档案 的情况,这些文件都是东德国家安全部存在的40年里对本国公民进行间谍活动时收集到的 #监视 记录。
史塔西(Stasi)即东德国家安全部,被认作当时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情报和秘密警察机构之一。史塔西成立的宗旨,是担任政治警察、负责搜集情报、监听监视民众,反情报等业务。因此史塔西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监视 #东德 的民众,利用广泛和庞大的情报员网络,收集东德人民方方面面的信息,用一些公开或隐秘的方式消灭异己。
史塔西号称“我们无处不在”。的确,据不完全统计,在其存在期间,有约60万人曾为史塔西服务,1950年至1989年之间,史塔西管辖有十七个监狱,约九万一千名正式聘用的人员,十七万五千名的通报合作者,即著名的“IM”,另有两万名“IM”通报合作者位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所以史塔西共拥有二十八万六千名合作成员,情报网绵密、有效。如果将这些数字与东德全部的成人数目相较的话,就表示每50名东德的成年人中,就有一名直接与秘密警察相关。即便是每一名直接相关者只有一名眷属的话,那么每25名东德人中便有一名是与秘密警察有关联。
至1989年,史塔西为东德1800万人口中的600多万人建立了秘密档案,超过东德总人口的1/3,也就是说平均每3人之中必有1人遭受 #监控。柏林墙推倒后一个月,人们冲进史塔西大楼,制止了正在烧毁秘密档案的史塔西人员。最终,长达112公里的秘密文件得以保留。转作胶片的材料长47公里,图片幻灯片140万张,影像资料16.9万份,被撕毁的碎片材料1.55万袋。史塔西最终共销毁了约5%的档案,一说纸质文档多达十亿张。纽约时报这篇文章提到的那些碎片文件就是史塔西人员在碎纸机全部不堪重负损毁后,手工撕毁的。
从1992年1月起,德国民众开始可以申请查询自己的档案。几年之内,提交查看档案申请的德国人就有170多万人,相当于前东德人口的10%。在这些材料当中,他们就像看老日记似的重新发现了自己,并且是人家眼中的自己。所谓“人家”,指的是他们的同事、同学、邻居、朋友、亲人,乃至于最亲密的伴侣。于是有学者失去教职,因为他曾在过去向当局 #举报 同行,害得后者失业;有人被迫迁居,因为他曾偷窥狂似的监视邻家的一举一动;有些人离婚,因为他的另一半正是当年害他坐牢的“史塔西”线人;更有些人自杀,因为他们的子女发现自己竟然被父母出卖,自此断绝关系。
以上文字整理自维基百科和书籍《档案:一部个人史》,另外非常推荐一部相关电影,2006年德国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杜能斯马克执导的《窃听风暴》(Das Leben der Anderen),讲述了1984年史塔西的一名秘密探员负责监听一男剧作家及其女友(知名演员),逐渐被他们的生活所吸引,转而同情他们的遭遇,以至最后暗中对他们施以援手的故事。影片拍摄还借用了原斯塔西的办公楼,但是,原史塔西监狱纪念馆的负责人却拒绝了馮·杜能斯馬克在原来的监狱内拍摄,理由是剧本根本不符合事实,据他所知,从来没有任何一位史塔西的官员暗中保护过他所监视的人。
#笔记
史塔西(Stasi)即东德国家安全部,被认作当时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情报和秘密警察机构之一。史塔西成立的宗旨,是担任政治警察、负责搜集情报、监听监视民众,反情报等业务。因此史塔西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监视 #东德 的民众,利用广泛和庞大的情报员网络,收集东德人民方方面面的信息,用一些公开或隐秘的方式消灭异己。
史塔西号称“我们无处不在”。的确,据不完全统计,在其存在期间,有约60万人曾为史塔西服务,1950年至1989年之间,史塔西管辖有十七个监狱,约九万一千名正式聘用的人员,十七万五千名的通报合作者,即著名的“IM”,另有两万名“IM”通报合作者位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所以史塔西共拥有二十八万六千名合作成员,情报网绵密、有效。如果将这些数字与东德全部的成人数目相较的话,就表示每50名东德的成年人中,就有一名直接与秘密警察相关。即便是每一名直接相关者只有一名眷属的话,那么每25名东德人中便有一名是与秘密警察有关联。
至1989年,史塔西为东德1800万人口中的600多万人建立了秘密档案,超过东德总人口的1/3,也就是说平均每3人之中必有1人遭受 #监控。柏林墙推倒后一个月,人们冲进史塔西大楼,制止了正在烧毁秘密档案的史塔西人员。最终,长达112公里的秘密文件得以保留。转作胶片的材料长47公里,图片幻灯片140万张,影像资料16.9万份,被撕毁的碎片材料1.55万袋。史塔西最终共销毁了约5%的档案,一说纸质文档多达十亿张。纽约时报这篇文章提到的那些碎片文件就是史塔西人员在碎纸机全部不堪重负损毁后,手工撕毁的。
从1992年1月起,德国民众开始可以申请查询自己的档案。几年之内,提交查看档案申请的德国人就有170多万人,相当于前东德人口的10%。在这些材料当中,他们就像看老日记似的重新发现了自己,并且是人家眼中的自己。所谓“人家”,指的是他们的同事、同学、邻居、朋友、亲人,乃至于最亲密的伴侣。于是有学者失去教职,因为他曾在过去向当局 #举报 同行,害得后者失业;有人被迫迁居,因为他曾偷窥狂似的监视邻家的一举一动;有些人离婚,因为他的另一半正是当年害他坐牢的“史塔西”线人;更有些人自杀,因为他们的子女发现自己竟然被父母出卖,自此断绝关系。
以上文字整理自维基百科和书籍《档案:一部个人史》,另外非常推荐一部相关电影,2006年德国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杜能斯马克执导的《窃听风暴》(Das Leben der Anderen),讲述了1984年史塔西的一名秘密探员负责监听一男剧作家及其女友(知名演员),逐渐被他们的生活所吸引,转而同情他们的遭遇,以至最后暗中对他们施以援手的故事。影片拍摄还借用了原斯塔西的办公楼,但是,原史塔西监狱纪念馆的负责人却拒绝了馮·杜能斯馬克在原来的监狱内拍摄,理由是剧本根本不符合事实,据他所知,从来没有任何一位史塔西的官员暗中保护过他所监视的人。
#笔记
NY Times
“拼图”还原东德斯塔西罪恶档案
柏林墙倒塌前,斯塔西销毁了大部分监视本国公民的记录。活动人士在最后时刻挽救了部分证据,保留下大量碎纸。此后的30年间,一群“拼图者”一直致力于手工恢复这些文件。
近一年来 #笔记 行业发展迅猛,「双向链接」这一概念受到很多知识管理爱好者的追捧,也有很多人清醒地认识到 #双向链接 没有那么神奇,甚至存在很多问题。经过了一年多的实践,我从双链软件中获益许多,于是也在不断地思考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如此依赖双链,我们在哪些场景下最需要双向链接,以及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双向链接呢?
少数派: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双向链接,它适合你吗?
少数派: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双向链接,它适合你吗?
少数派 - 高品质数字消费指南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双向链接,它适合你吗? - 少数派
近一年来笔记行业发展迅猛,“双向链接”这一概念受到很多知识管理爱好者的追捧,也有很多人清醒地认识到双向链接没有那么神奇,甚至存在很多问题。经过了一年多的实践,我从双链软件中获益许多,于是也在不断地思考 ...
Why we shouldn’t assume a war footing in addressing big societal problems, like COVID, for which we can’t define the terms of victory.
也许,当我们不再因恐惧病毒而改变生活方式的时候,那就是胜利了。
#新冠 #病毒
Should We Drop the War Metaphor?
也许,当我们不再因恐惧病毒而改变生活方式的时候,那就是胜利了。
#新冠 #病毒
Should We Drop the War Metaphor?
Democracy Journal
Should We Drop the War Metaphor?
Why we shouldn't assume a war footing in addressing big societal problems, like COVID, for which we can't define the terms of vic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