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Link
设计的工作方式是抄袭 Copying is the way design works

"copy"暂且翻译为“抄袭”吧,当然你也可以说是“复制”、“借鉴”、“剽窃”、“山寨”······¯\_(ツ)_/¯

本文作者是一名设计师,他认为只要有设计就会有抄袭,还列举了一些例子:
从家具设计到兵马俑,还有数码设备和电子游戏;
从开源软件到操作系统,还有乔布斯和梵高······

抄袭可以是有启发性的、富有挑战的、卑鄙狡诈的或者革命性的,无论您认为它是有意义的还是毫无价值的,对设计领域是贡献还是祸害,您所使用的软件、硬件、网站和应用程序都归功于抄袭的存在。

因为设计就是抄袭。

#设计 #抄袭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哈哈哈哈哈😂😂😂😂
(最后跑的那个动作,动画片诚不我欺···)

#cat
何伟的最后一课 | 阅读原文

这篇文中提到《纽约客》的事实核查员
电话那头的人几乎是将整篇文章写了什么给我全部交代了一通,每个细节都过问了一遍,包括我家是不是真的住在高层,我是不是说过某句话,何伟在文中提到的某句措辞从我的角度出发是不是准确……有好几次我都想说,“这重要吗?”

同样疑问后来又数次冒出。他的很多文章我都有帮忙前期调查联系,进行一些中文资料的查找,免不了被事实核查员核查。在每个他发表文章的周一前几天,我就会心里吐槽,“事实核查员又在‘发疯’了!”每一个场景描写都必须拿出看得见的图片或视频证明,每一个数据都必须有两个以上可信赖的来源支持;到底是“很多”,还是“一些”;到底是“某个”,还是“某几个”……很多时候,我都是一边骂骂咧咧地回邮件,一边对这篇非虚构作品的真实性感到十二万分的放心。

补充一篇作者某次在四川大学旁听何伟(Peter Hessler)非虚构写作课的 课堂实录

#何伟
互联网在腐化 | 中文译本

互联网的发明堪称奇迹,它没有以电话系统为模型创造单一的中心化系统,而是允许任何地方的任何设备与其它设备实现互操作,允许任何供应商为网络增加容量。互联网的发明者们也从未设想从中牟利和垄断,他们设想一切顺其自然。互联网储存了无数的信息,就如 Google 所言,它就像一个不断增长的图书馆,但没有中心文件系统。但这个没有中心文件系统的互联网面临的一大风险是里面的超链接会不断失效,可能是内容转移了,可能是相关域名被放弃了。这种现象被称为链接腐化和内容漂移。对美国最高法院司法意见书和《哈佛法律评论》的研究发现,自 1996 年以来,司法意见书里嵌入的超链接 50% 失效;《哈佛法律评论》中四分之三的链接失效。对《纽约时报》200 万外链的分析发现,四分之一的深链接失效。文章的年份越古老,超链失效的比例越高,以 1998 年为例,72% 的链接失效。《纽约时报》超过半数包含深链接的文章至少有一个链接失效。2016 年对超过 350 万学术性文章的分析发现,四分之三的引用漂移。今天的电子书籍也不像以前那样能永久保存,亚马逊曾远程删除用户 Kindle 里购买的电子书(如奥威尔的《1984》),Nook 曾把其出售的电子书里的文字 Kindle 全部替换为 Nook,畅销书作者 Elin Hilderbrand 刚刚出版的一本新书因包含被批评反犹的文字而被迫道歉并要求出版商从销售的电子书里立即移除相关段落。在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时代,ULR 所代表的统一资源定位符也可能定位不到你所想要的资源。source

关联阅读:新闻里那些“死掉”的超链接,是如何被灰产给占用的?

#互联网 #超链接
#何伟 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过:
记录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下中国发生的事情,就值得大家从自己的体验出发,好好记录下来,不管你们写不写,发不发表。因为总有一天你们的孩子会问你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不记录下来的话,你可能就忘了。
#EURO2020 欧洲杯16强淘汰赛法国队对阵瑞士队,最后点球决胜时姆巴佩(Kylian Mbappé)罚失点球,2018年世界杯冠军遗憾出局。

关于罚点球,荷兰一位研究生 Max W. J. Slutter 做过一项 #足球 运动员罚点球时的大脑活动的研究:让球员带上脑电波感应头盔,进行罚点球,结果发现,越不假思索的人,越容易罚中点球;脑电波活动越剧烈的人,罚中可能性越低
知妖
是一个开放的在线“妖怪”资料库。致力于收集、整理、介绍、分享古人文献中的“妖怪”。收录古文献中的“妖怪”资料,让更多的人能够完整、系统地了解中国“妖怪”文化。

#网站 #妖怪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近日,有研究者报告了一种新的视错觉图案,它被称为“闪烁星爆”(Scintillating Starburst)。

这种视错觉图案由多圈同心多边形组成,每一圈中的多边形彼此交叉,形成星形。大多数人都会从图片中看到从中心辐射出的数条“白光”,将图案中的交叉点连在一起。然而,画面中其实并没有白色线条存在

实验显示,多边形图案的圈数、多边形顶点数、对比度、线条粗细等因素都会对错觉强度造成影响。旋转图片时,这些错觉“光芒”还会变得更加清晰。

对这样的视错觉进行研究,将能帮助人们了解大脑如何将“点”连接起来形成轮廓感知。

🔗参考文献

via 果壳

#视错觉
解体三十年,成败苏维埃 | 阅读原文

2021年,苏联解体三十年了。三十年前,轰然倒下的参天巨厦,震惊了当时地球上的大多数人,三十年过去了,余波仍旧没有散去,无论是2020年的南高加索地区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冲突,还是今年俄乌边境的大演武,都在提醒人们回忆起过去的庞然巨物。各种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息过,无论是如果当年不解体哪有今天的各种地缘政治冲突这种缅怀感叹,也有今天的麻烦都是苏联留下的祸根这种指责批判。当然更多的是对苏联历史的反思,究竟苏联因何而生,为何而亡,仍旧引发不断的争论。

#苏联 #苏维埃
1
Media is too big
VIEW IN TELEGRAM
1996年10月,意大利独立纪录片制作人安德烈来到中国。他想拍摄一部表现中国先锋艺术的纪录片,他选择了崔健和王小波。其时,王小波从人民大学辞职,《黄金时代》刚刚获《联合文学》小说大奖。安德烈事后说,没有想到王小波能出名,当时王小波的读者很少,他的书无法进入主流图书市场,只在书摊中流转。

这部纪录片拍摄于1996年10月,其大部分素材已经丢失,以上对话为现存片断的记录。

王小波生前留下的视频资料极少,除了这一段,网上可查的是1995年做客电视栏目《三味书屋》的访谈,另外还有一段是1995电台广播读书节目【孤岛访谈】的音频

#王小波 #视频
⬆️格雷利克·米哈伊尔·维克托罗维奇(Горелик Михаил Викторович,1946-2015,苏联/俄罗斯历史学家兼插画艺术家)笔下的蒙古人(以拔都西征军-金帐汗国为主)

source

#蒙古人 #铠甲 #插画
2025/07/12 02:03:41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