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Link
就在刚刚,DeepSeek 超过了豆包...
中国区总榜第二
明天要冲第一了
#自媒体运营频道 #@yunying23

今天上的视频被B站的官方账号「热门情报局」收藏了,这是暗示我能上热门了吗🤭
#自媒体运营频道 #@yunying23

反思了下自己和团队历史做的项目方案、市场调研,一塌糊涂。存在有几个问题:
1、市场调研不专业,没有多维度展开,数据层面少,结论不清晰。
2、规划的很好,实际执行不下去,假大空太多。
3、逻辑不清晰,为了汇报写汇报,只是完成任务,执行没任何参考性。

梳理了一版写报告的几个侧重点:
1、明确目的和目标
2、严谨的数据和分析
3、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4、语言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自媒体运营频道 #@yunying23

难得见B站特意为搜索词推专题的,还一下整了两个,包括「DeepSeek为何震动美国科技界」和「DeepSeek R1模型实测」,后面这个专题里把我凌晨做的视频选为了首推的😎

最近做内容的行动力弱了很多,其实三四天前就想做个视频了,但是始终在纠结挣扎,觉得没准备好,今天晚上感觉差不多得了,随便先干个东西出来吧,就花了两小时写脚本,40分钟录制,一小时剪辑。

果然不用太自我怀疑,只要能把东西做出来就挺棒的
Deepseek 在 C 端产品上的核心品牌还是免费易用。有最好模型的 80% 左右水平但可以 0 元尊享。而且应该是市面上唯一一家可以同时打开 CoT 深度推理和联网搜索的产品。虽然大部分问题根本用不到这么复杂的能力,但这两个开关很直观地给用户留下了功能强大的印象。

“物美价廉“是在模型能力上限、用户规模和商业模式都没有突破时一个简洁有效的品牌定位。但反过来,这些也是未来 DS 要面临的挑战。

低价是试用的原因不是留存的原因。产品体验层面上还是漏了很多有用的 feature 。非常反对模型能力强所以就不需要在产品交互和设计上投入的论调,想要长期健康的增长还是少不了产品设计的迭代。现有的模型能力其实已经超过了普通用户的需求,如何更好地提供服务和做使用场景上的引导也很重要。

最后吐槽一句,实在不理解联网搜索这么显而易见的 P0 需求,为什么 OpenAI 做得又慢又差。给 perplexity deepseek 等其他家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的机会窗口。
你不能在全无后顾之忧的时候,才做正确的事;你不能在自己的偏见和用户一致的时候,才重视用户体验;你不能在一切顺遂的时候才保持正直。你不能在可以获得利益的时候,才以业务成功为工作目标;生活和工作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放弃坚持是不可原谅的。

同样的,这段话只能用来自我约束,不能用来约束他人。

#2025
DeepSeek 让我想到马斯克当年造火箭时提出的白痴指数,即成品成本和原料成本之间的比。

这个指数越高,制造的效率就越低,可被颠覆的概率就越高。

前阵,好多家大模型厂商陆续放弃预训练,主要原因就是高昂的成本和低回报。

但 DeepSeek 现在让整个 pipeline 都不得不反思了:妈的,听你们的话,害我们花了那么多钱,还怎么都赶不上你们。

谁规定大模型要按照你们的方法来训?

敢于跳出前人的经验,反而迎来了新的生机。

当然,也有人说,命运的馈赠暗中都标注了价格。

你怎么知道,前人的经验不行?你怎么知道大力不会有二次涌现?纯 RL 真的行得通吗?

有可能你是对的。

但从事物本质出发思考问题,而不是照搬经验,你照搬你肯定赶不上人家的。这个思路不会错。
1月27日消息,由国产大模型公司杭州深度求索开发的Deepseek应用登顶苹果中国地区和美国地区应用商店免费APP下载排行榜,在美区下载榜上超越了ChatGPT。

据了解,Deepseek来自国产大模型公司深度求索,系量化巨头幻方量化旗下大模型公司。1月20日,该公司正式发布推理大模型DeepSeek-R1。

随着DeepSeek的火爆,其服务器也于1月26日下午出现了局部服务波动。不过,这一问题在数分钟内便得到了解决。深度求索回应媒体称,此次事件可能与新模型发布后的访问量激增有关。

目前,DeepSeek-R1已经一跃成为开源社区Hugging Face上下载量最高的大模型之一,下载量达10.9万次。
马斯克吐槽TikTok能在美国运营,X却不能在中国运营,怎么看?
为乱世立法

中国要输出的这套框架还是很难成立。美帝纯耍流氓,用印钱套走真实的劳动,树立国际分工体系。但按东大的教程就是搞经济建设,问题东大自己都产能极度过剩,跟东大混,你还搞个鸡毛工业化?全球工厂都有了,你还干啥?供应点原材料。拉群又能怎样?你让别人扮演什么角色?需要一个真正的强者,一步到位。有的没的都扯淡。
#自媒体运营频道 #@yunying23

感谢美帝人民送温暖,我们人过年放假,但是网站不闲着,依然还有收入。
这个新站算是日收入新高了,每天付费订单破五进六,现在还才19点,有望再增加一两个付费,那就有八个订单了。
苹果🍎要不趁热和 deepseek 🐳合作苹果 AI 得了

主打一个众里寻他千百度,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
GitHub登录配置教程极简版 - Corey Chiu

我们在上线面向开发者的网站,可以考虑集成GitHub登录,因为GitHub账户在开发者群体中是普及率较高的。

当做的是面向开发者群体的网站时,我的建议是接入Google以及GitHub登录。

GitHub登录的配置相对简单直接,但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因此我今天借一个新站接入GitHub登录的机会,把全流程详细地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

只要跟着做,小白也能在三分钟内配置好~
【世界周刊】“特朗普冲击波”下的欧洲_哔哩哔哩_bilibili

欧洲经济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转移支付(。•́︿•̀。)
看了多少DeepSeek新闻我都不为所动,小红书上刷到有个人分享他拿DS算命我立刻打开App Store。
deepseek根据我的盖洛普优势测评给的这职业建议相当可以啊👍
做了一年独立开发,不看大V,来说说我这个普通人的结果是什么。

24年3月份辞职决定独立开发,定了今年要赚30万(真狂呀我),至少10万养活自己,不一定是独立开发赚这么多,只要是收入即可。现在2025年1月27,回家过年的路上,到今天为止,我来总结一下成果:

* 独立开发软件,一分都没有赚到
* 将设计资源分享到淘宝卖了十几块钱
* 做网球陪练5个月:大约3万
* 今年1月去了网球机构,如果这个也算的话,这个月当了销冠(怎么说呢,不是严格的销冠,中途有个黑马开了个单笔18万,🐮🍺,按理说他是销冠,但是每日排名没有发他),还没发工资,就不算了吧。

哈哈哈😅,所以最多来算,赚了3万,嗯,还好,只用再加个0就到30万了(不是!🤣)哎,连离最低标准10万都有点远。。而且赚的钱还不是靠独立开发来的。

所以从独立开发的角度来看,是非常失败的,一分钱没有赚,分析一下:
* 这年只发布了一个产品,biebio。
* 只宣传了几天,不到半个月吧。
* 前段时间看了下,有50几个用户。
* 功能不够完善,还是有优化空间的。

wo靠,现在看一看,这不失败才怪呢。。。宣传几天就被打击到了,你看后面不是增涨了50个用户吗🥹,奋斗一下说不定还可以获取很多。

然后就是1年只开发了一个产品,我感觉我开发的挺多的,但现在来看真正上线的也就一个,从结果来看,那些中途放弃的就是没用了,管你花了多少时间,没做出一个完整的产品就是一点用没有。

就讲一下biebio,她的功能不够完善,这个其实不是深层次的原因,因为软件本来就是可以慢慢优化的,核心原因是我在看到Biebio发布后的效果并不怎么好,打击到了自信心,不想去开发才造成了这种局面。

总结一下,开发一个产品要有始有终,半途而费只会浪费时间,可能产品的定位就是没有结果,但也得看到确实没结果再战略放弃呀,我这个放弃得也太早了,可以再坚持一下的

这一年辞职后做产品虽然干得迷迷糊糊,但还好的是发现自己不干程序员也是能养活自己的(尽管只是活着而已🥹),自己5个月不是还赚了3万嘛哈哈,而且这只是我闲时干的情况。

如果没有收入,我的资金最多再撑5个月,12月份偶然的机会一位网球机构的负责人邀请我去做教练,那的球场很漂亮,在深圳已经是个小小的网红打卡点了,想着以后再找程序员的工作可能会比较麻烦,做教练自己还算擅长,而且时间也比较灵活,可以有时间独立开发,就加入了。

今年下半年生活上也挺难受的,9月份爷爷意外去世了,11月份交了3年的女朋友也分手了,最后这几个月真的很难受,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很喜欢宫崎骏的电影《起风了》,我想用里面的经典台词送给2025的自己: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

产品开发我是不会放弃的,目前也有一款新的产品在完善中,吸收前面的经验,加油!
最近看了一些对DeepSeek梁文锋的采访,看到他讲DeepSeek创新能力的来源,让我想起了字节和华为。
不同的是,
会在DeepSeek发生的创新,却更难在字节发生。
华为和DeepSeek解决的创新机制问题,恰恰是曾经导致字节差点错过了大模型的问题。

1、
在梁文锋的讲述中,DeepSeek喜欢的人有三个核心标准。
他自己说出来的有“热爱”和“好奇”。
他自己没直接说,但是明显在照着招人的,是“高素质”。

大多数人的热爱和好奇心,会随着年龄磨灭,因此,他喜欢招没什么工作经验的年轻人。
高素质则直接体现为考试成绩,所以,他选择的年轻人几乎一水是清北等名校学霸。

这样的用人标准,和华为、字节实在是很像。
年轻、学霸。

这样的人,在选择工作时,会更容易被一个在解决有挑战难题、和有使命的环境所吸引。
DeepSeek、华为和字节,也都提供了这样的环境。

2、
但是,不同的是,字节也拥有大量符合DeepSeek标准的人才,历史上,却不要说大模型的架构创新,甚至于在2023年,ChatGPT一鸣惊人之前,字节都没有注意到通用大模型的机会。
在各个大厂跟进通用大模型时,字节几乎是启动最慢的一家。

为什么拥有同样的人才,创新能力会表现出这么大的差别呢?

23年时,我和一位字节的算法同学有过深度交流,他描述了他的处境。
他在加入字节前,就一直在做前沿算法研究。
当时之所以加入字节,是因为看到算法在字节,有着远远领先于其他大企业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深度——他当然渴望自己的技术能够有机会改变世界,就去了字节。

不过实际加入之后,却发现和想象中很不一样。
因为字节有着2-3个月一次的OKR压力。
如果连续两个OKR周期,他交不出能影响数据的产出,他会有麻烦、他的leader也会有麻烦。

他想做的类似DeepSeek那样的改造到架构层、甚至于到科学层的很多研究,最大的问题就是“周期长”,常常需要以年计的时间,短期内根本不可能看到效果。
见效周期漫长,也是很多大一点的创新共同的特点。

那好,周期长的项目,有没有可能先做个论证,把大项目拆小,拆出几个过程节点和过程指标呢?
如果这些过程节点和过程指标得到公司的认可,到了OKR周期,他只需要交付过程指标,也能过关。

这也是长周期项目常见的解决方式——做个论证,拆一下过程。
但是,他试了一下会发现,越是重大的创新,越难论证明白。
也不难理解,很多创新之所以重大,就是因为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大多数人并不能理解,更不敢相信。

最后的结果是,他自己和周围的小伙伴,必须花80%的精力做那些确定能在OKR周期内交出数据的项目。
至于自己想做的科研,不好意思,只能自己挤时间、作为兴趣做。
而字节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慢慢这样的业余时间也不复存在了。

结果就是,同样高素质、有热爱和好奇的人才,在字节和在DeepSeek交出了不同的结果。

3、
我意识到,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字节缺失的创新要素,就是“信任”。

字节无处不在的竞争,传递的是对员工的“不信任”。
在竞争压力下,管理者对员工的管控、不敢让员工探索太激进和周期长的方向,一样是“不信任”。
还有当他加入字节时,字节已经有了精细化的分工——虽然精细分工的出发点可能是为了专注。
但是当权限分散、一个创新者要说服一个又一个资源方才能获取资源时,不是每个资源方都能理解创新者的构想,创新者的想法也很难符合每个资源方的利益——从资源方的反馈中,创新者能感受到的,还是“不信任”。

不信任成为了阻碍创新发生的阻力。
所以,字节在很长时间里,容易推动的只有“快速见效的微创新”,或者“领导者已经意识到价值的创新”。

那位字节的朋友说:
他周围的小伙伴们,很多人是喜欢看论文、喜欢做研究的,有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通用大模型相关的论文和进展。
很可能也有人想尝试。
但是,碍于竞争压力,自己想生存,不能做;又说服不了管理者,无法完成对效果的论证;同时也几乎不可能攒出实现需要的大量资源。
就只能当没看到。
结果就是字节大模型一度的落后。

4、
这个问题,在DeepSeek和华为是怎么解决的呢?

DeepSeek给了团队巨大的信任和授权。
梁文锋说:
DeepSeek每个人对卡和人的调动是不设上限的。
有想法就可以做,不用审批。
也没有层级和部门,任何一件事儿,只要两个人都有兴趣就能一起做。

华为也同样,给了科研人员巨大的信任。
在华为,绝大多数人还是要做实施和工程,没有管控和压力不现实。
所以,华为的选择是将科研和实施分开。

有一批科学家——分布在世界各地,大量不同的实验室——会提前8-10年做研发。
在8-10年的时间跨度下,不要说改造架构,很多基础科学的研究都有可能完成。

对这些科学家,华为没有指标、没有考核,给了钱就交给科学家自己管理和决策。
这些科学家,拥有着华为几乎无条件的信任。
信任的给予,导致了创新,特别是高风险、长周期创新可能发生。
因此,很多科学家们自己想做的创新,会在华为变成现实,也帮助华为一点点建立了技术优势。

那问题就来了:我万一信错了人怎么办?怎么挑选出值得我信任的对象?
华为会在信任之前,进行面谈和考察。
如果是重要一点的人,要任正非自己面试。

虽然不知道华为的考察点。
不过我相信“热爱”和“能力”肯定同样不可或缺。

而且,也因为华为和DeepSeek有稳定的、渴望实现的愿景,
这个愿景给了他长期专注的方向。
在这个方向里,整个组织会越来越懂、领导者也会越来越懂。
如果遇到需要论证的情况,因为懂,更容易建立信任和被说服。

5、
这也是我意识到的能做出突破式创新的三个要素:
第一,热爱、好奇、高素质的人才。
第二,对人才充分的信任。
第三,明确的愿景与组织专注的方向。

这三个要素,特别是前两个要素缺一不可。

国内很多企业,不能理解曾经Google让员工拥有大比例的空闲时间、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事儿。
乍一看,这会导致巨大的浪费。
但这恰恰是对人才的信任投资,也是Google早期创新能力的来源。
后来为啥Google这个做法玩儿不转了呢?
因为人才上放水了,随着人才标准的降低,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公司的信任摸鱼、而非创新,这个时候整个组织的创新氛围也就难以维系了。

说回字节,字节在通用AI表现上的转变,关键点之一是张一鸣亲自下场。
因为只有他,才在字节拥有着绝对的被信任。

不过,重大的创新不可能仅仅靠老板一个人完成。
此刻,我不知道字节还有多少可被赋予这样的、接近绝对的信任的人。
只有这些人,才会成为驱动字节重大创新发生的可能力量。
而对于手握如此巨大预算的字节,我觉得,比起把钱花在增长、薪资上,对于通用大模型,可能更应该把钱花在“信任”上。

6、
对于创始人来说,给出这样的信任始终是难的,需要先建立一个标准,去筛选那些可被信任的对象。
所以小米才会给DeepSeek的员工开出千万年薪。
因为毕竟她在DeepSeek证明过自己,给了小米信任的基础。
不过,
我一直觉得,这个选择信任对象的标准中,通常最内核的,就是梁文峰的三个要素:热情、好奇心、基础素质。

7、
人才、信任、愿景,这三个要素,恰恰也是我看到DeepSeek具备的要素。
用梁文锋的话说:
国内的优秀人才是被严重低估的。
这些人才主要的追求也不是钱。

在我看来,这些被低估人才最渴望得到的“报酬”,不是薪资,而是“对自己的信任”和“能支撑自己实现梦想的资源”。
不过,对于企业来说,这也是比工资更大的代价——毕竟工资有上限,信任的风险常常没有上限。

信任,也是优秀人才最渴望获得的对价。
2025/02/06 17:00:01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